你有没有看到过这种尴尬的局面?
有人抛出一个并不算很棘手的问题在群里面,喜提0回复;
有人给微博博主投稿,评论都说太长不想看求个课代表总结;
而有人,他们明明不算太优秀,在公众平台抛出问题总能一呼百应……
因为人气高?因为他长得好看?因为他平常比较活络?因为他的问题更有价值?未必!
在同样的提问场景下被差异化对待,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往往在刻意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往往会疏漏一点:学会提问题也是一种宝贵的能力!
分享两个身边例子。
第一个分享来源于某新媒体大群,有一位小编经常在群里问各种问题。早期本着天下媒体人是一家的想法,很多人乐意为她解答,结果半年过去了,她依旧频繁问十分初级的问题降低了群讨论的深度,在这个期间,她并没有为群友提供过任何价值。后期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就会有很多同行在她的问题下面刷屏比如“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类表情包,或者直接不予理会。
第二个案例来源于某付费知识星球的问题求助板块。我截取两个人的问题,其实两人的诉求是差不多的。第一个人清晰梳理出来所有内容,最后抛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并不够成熟),效果是留言区出现了两条十分具有针对性的答案。而第二个人除了问题,任何背景都没有提到。如果别人想要解答问题,还需要反问他:是什么品牌的服装,主要面向的是什么消费层次的人,门店所在区域在哪?回答问题的流程太过复杂,往往让有心人也望而却步。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发现,“提问题”这个环节,看似简答,其实也饱含着沟通与表达的艺术。总结起来就是:不让你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同时带着答案去找答案。
① 不做伸手党
提问之前,一定要去各大信息平台搜索信息,很多答案百度知乎豆瓣都能给你解答。当你总是把一些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问题抛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觉得:你这个人是有问题的。
② 问题精简
党媒官媒每次的新闻报道,网友用了 “字越少,事越大”来形容。逻辑就是篇幅少的文字更容易让人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在提问题的时候在保留逻辑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简化描述。留下本质的内容,其他修饰的及无关的文字统统删去,中间的适度原则要根据你自己的诉求去把握了。
同样的,也不要一次性问很多个问题,不要阐述的很宽泛。比如你问我如何赚到100W。我要是会的话还会在这里码字吗?
③ 答案碰撞
很多人说:我已经搜索过了,可是依旧不太确定,这种情况要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要把你自己的思考路径分享出来了,很粗浅也不要紧。
此时问题流程就转化成了:我是谁、我有什么、我期待什么、我做了什么、我碰到了什么困难。在了解你自身思路的前提下,回答者可以更好地给你引路,也不至于增加一来二去的沟通及时间成本。(这一点在工作中也很适用~领导者更喜欢带着答案去问问题的下属哟)
④ 价值诱导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大部分人都是很愿意为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的。如何促发他们愿意去分享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抓住对方渴求价值展示的点。
比如说我们在群里去cue某个人,通过一个不需要怎么思考的问题达成对话链接,“我们七夕活动打算尝试一下xxx做法,我记得你们之前的做过类似的活动,请问数据怎么样”,建立初步问答链接后,接下来就到了虚心请教具体细则的环节,中间还穿插放彩虹屁的方式。这种方式,你的思路逐渐清晰,回答者在群里也达到了成功展示的心理(当然这个环节也是需要践行第三点的)
⑤ 问题付费
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你预期从他人那里获取价值的同时,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你的工资是装进自己口袋的,你的业绩是写在自己履历里的,其实严格来说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问题买单。
有时候你的问题通过免费的途径并没有得到,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利益交换获取更深入的分析,毕竟给钱的就是爸爸。
谨言慎行,提问三思,希望大家都能以更快更优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断汲取成长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