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大学》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大学之道的目的,是彰明高尚品德,是能革除旧陋习,让人勉力做新人,达到善的高境界。知道善的高境界,才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获心静;心静之后能安稳,安稳之后能修养,就能达善高境界。世上万物有本末,事情都会有终始,明其先后的次序,那就接近于道了。古代的人想彰明、高尚道德于天下,是先治理好国家;想治好国家的人,先整顿好自己家;想整顿好家的人,先提高自己修养;想提高修养的人,先端正自己心志;想端正心志的人,自己要意念诚实;想意念诚实的人,首先要获得知识;想获得知识的人,需穷尽事物真理。
原文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穷尽事物的原理,才能够知无不尽:做到知无不尽了,才能够意念诚实;做到意念诚实了,才能够心志端正;做到心志端正了,才使自身能修养;做到自身有修养,才能把家整顿好;做到把家整顿好,才能把国治理好;能把国家治理好,这才能平定天下。普通百姓到天子,都以修养作根本。根本如果紊乱了,期望末节能治好,这是从来没有的。应该重视却轻视,应该轻视反重视;如果坚持这样做,而想把事情办好,也是从来没有的。这就叫知道根本,这就叫了解彻底。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文
《尚书-康诰》这样说:“应当去崇尚美德。”《尚书-太甲》这样说:“应当经常地想念、上天赋予的美德。”《尚书-尧典》这样说:“应当去彰明大德。”引用以上的言语,是要自己发扬它。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商汤盘器上刻着:“如果每天都更新,那就天天能更新,每天不断地更新。”《尚书-康诰》这样说:“振作起商的遗民,使其能悔过自新。”《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是古老国家,但却在不断更新。”治理天下的君王,无处不用尽心力。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一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商颂-玄鸟》说:“方圆千里的京都,人民居住在这里。”《诗经-小雅-缗蛮》说:“娇小玲珑的黄鸟,栖息在平静山隅。”孔子有感说下言:“黄鸟栖息还知道、它应栖息的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诗经-文王》之篇说:“严肃和蔼的文王,光明正大怀仁德。”做君王应施仁政,做臣子要敬君王,做儿孝顺父母亲,做父要慈爱子女,在与国人交往时,一定要做到诚信。
原文
《诗》云:“嶦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卫风-淇澳》说:“眺望淇水河岸边,绿竹郁郁葱葱的。文采风流的君子,好像切磋的象牙,好像琢磨的美玉。他显得庄重宽大,他是谦恭谨慎的,他是威仪凛凛的。文采风流的君子,始终不被人遗忘。”所谓“如切如磋”是,讲说治学的严谨;所谓“如琢如磨”是,讲说自身的修养;所谓“瑟兮僩兮”是,讲说谦恭与谨慎;所谓“赫兮喧兮”是,讲说威仪的盛貌。“文采风流的君子,始终不被人遗忘,”说他有高尚品德,达善最高的境界,百姓不会忘记他。《诗经-周颂-烈文》说:“是啊前代的君王,德行叫人永难忘。”君王尊崇并热爱、前代贤人亲人们;百姓也能享受到,前代贤人亲人们、带来的安乐利益。正是由这些原因,才使人们永不忘。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孔子针对诉讼说:“审理诉讼这种事,我和其他人一样,要使人们不诉讼!”对于奸诈不实人,不能让他行狡辩,去说不实的言语。百姓畏服于盛德,就不再进行诉讼,这就叫做知根本。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意念诚实是、不会自己骗自己;如同厌恶臭味般、那样地厌恶邪恶;就像喜爱美丽般、那样地喜爱善良;这样能心安理得。所以君子独处时,必定会小心谨慎。小人平时生活时,什么坏事都会干,一旦见到君子时,忙掩盖干的坏事,装出善良的样子。别人看见了他们,像见其五脏六腑,掩盖又有何用处!内心若有何意念,外表就会显出来。所以君子独处时,必定小心其行为。曾子这样言说过:“大家眼睛在看你,大家手指在指你,这是多么厉害啊!”拥有财富就可以、使房屋能得修饰;拥有道德就可以、使身心得到修养。如果心胸宽广了,身心就能够舒畅。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的诚实。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所谓的修养自身,应守的根本就是、端正自身的心志。内心若有所愤怒,心志就不能端正;内心若有所恐惧,心志也不能端正;内心若有所喜好,心志也不能端正;内心若有所忧虑,心志也不能端正。心不在焉待事物,看到就像没看见,听到就像没听见,吃着东西不知味。所以修养自身时,首先端正好心志。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所谓整顿好家庭,首先修养好自身。人对自己亲近人,往往都会有偏爱;人对自己鄙视人,往往都会有偏见;人对自己敬畏人,往往都会有偏意;人对自己怜悯人,往往都会有偏心;人对自己简慢人,往往都会有成见。人若喜欢一个人,而能知他的缺点,以及厌恶一个人,却了解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所以谚语这样说:“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这叫自身缺修养,就难整顿好自家。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
所谓治理国家是,首先整顿好自家;若教不好自家人,却能教育好别人,这是从来没有的。所以有德的君王。不出家门能完成、对其国人的教育。做好了孝敬父母,以此态度侍国君;做好了敬爱兄长,以此态度侍尊长;做好了慈爱子女,以此态度使百姓。《尚书-康诰》这样说:“保护百姓就要像、保护婴儿一样的。”诚心诚意去推求、婴孩真实的嗜欲,即使不能完全对,也不会差得太多。没有先学育子女,再去嫁人的姑娘。国君一家都仁爱,全国仁爱风兴起;国君一家都谦让,全国谦让风兴起;如果一国的君主、贪婪乖戾与残暴,全国上下就产生、犯上作乱的局面。国君作用是这样:就是国君一句话,就可败坏了事业;国君一人的行为,就可安定好国家。
原文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尧舜仁政治天下,百姓跟着讲仁爱。桀纣暴政控天下,百姓也就跟他们、悖逆作乱乱天下;如果他们的命令、和百姓好恶相反,百姓就会不听从。所以说是执政者,自己要有了善德,才能要求别人善;自己没有了恶习,才能指责别人恶;自己心中不宽容,却教别人行恕道,这是从来没有的。所以治国就在于,整顿好自己的家。
原文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诗经-周南-桃夭》说:“桃艳可爱叶茂盛,随风摇曳多美好。这个女子要出嫁,和顺吉祥全家人。”使一家人能和睦,才可教育好国人。《诗经-小雅-蓼萧》说:“如同兄弟般亲密。”情义如同亲兄弟,才可教育好国人。《诗经-曹风-鸤鸠》说:“执义始终能一致,四方之国视楷模。”国君之德值得让、父子兄弟去效法,百姓才会效法他。这叫要治好国家,先整顿好自己家。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
所谓平定好天下,在于治理好国家。国君尊敬了老人,民众就兴起孝风;国君尊敬长上者,民众兴起敬兄长;国君怜恤了孤儿,民众不会弃幼小。执政者在道德上,应起表率的作用。厌恶上司某言行,就不用这些言行,对待自己的下属;厌恶下属某言行,也不用这些言行,侍奉自己的上司。憎恶前面人行为,不用它施给后人;憎恶后面人行为,不用它施给前人;嫌恶右边人行为,不用它施左边人;嫌恶左边人行为,不用它施右边人;这叫道德的表率。
原文
《诗》云:“乐之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
《诗-小雅-南山有台》:“高尚君子多欢乐,你是民众父母官。”百姓所会喜好的,国君也应当喜好;百姓所会厌恶的,国君也应当厌恶,才叫民众父母官。《诗经-小雅-节南山》:“高峻巍峨的南山,山石巉岩高耸立。太师尹氏声威大,人民都在注视你。”执掌国家大权人,言行不可不慎重,如果稍微有偏差,就为天下人不容。《诗经-大雅-文王》说:“殷未丧失政权时,能顺天意做事情;应当以殷为借鉴,执行天命不动摇。”国君有道会得到、百姓真诚的支持,这样会得到国家;失去百姓的支持,也会失去了国家。所以国君首先是、在道德上要慎重。有了道德会得人,得人才会得国土;有了国土有财富,有了财富有用度。道德才是根本的,财富不过是末梢。道德财富分本末,国君不应行倒置;倒置就会使百姓、互相争斗与抢夺。因此国君敛财富,百姓就会有离散;散发财富给百姓,百姓团结拥国君。若用违背情理话、出口责备别人时,别人也同语回敬。用违情理的手段、巧取豪夺得财富,同样会被人夺去。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译文
《尚书-康诰》这样说:“天命不独佑一家。”有善德能得天命,没有善德失天命。《楚书》有话这样说:“楚国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宝贝的,只有把善当宝贝。”晋文公舅狐偃说:“逃亡在外的人是、没有可作宝贝的,只把父母与仁爱、当作自己的宝贝。”《尚书-秦誓》这样说:“如果有一个臣子,老实无其他才能,但他心地确宽容,能够容纳其他人;别人如果有才能,他像自己有才能;别人如果有美德,他心里会很高兴,超过嘴说的高兴。这种宽厚容人者,用他就能保护好、我的子孙和百姓。真是很有好处啊!如果别人有才能,他就嫉妒憎恶人,如果别人有美德,他就设法压制人,不使国君知贤人。这种不能容人者,用他不能保护好、我的子孙与百姓,用他是太危险了!”只有遵循仁德者,会把这种人流放,驱到边远的地方,不让他们同住在、仁人君子中原地。
原文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
这叫只有仁德者,才能爱护好善人,才能憎厌弃恶人。每当看到贤良人,却不能够举荐他,举荐不能早一点,这种行为是怠慢。每当看到不善人,却不能够摒弃他,摒弃又不放逐他,这种行为是错误。喜爱人所憎恶的,憎恶人所喜爱的,就叫违背人本性,灾祸会降他身上。国君治国有正道,忠诚守信获正道,傲慢奢侈失正道。
原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增益财富方法是: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速度要快些,消费用度要缓慢;这样财富永充足。仁德之人散财富,而使自己得民心;不仁之人竟然用、自己名誉敛财富。没有国君爱仁义,臣民却不爱仁义;没有爱好仁义者,不助国君成事业;没有爱好仁义者,不把国家的府库、当作自家的府库,并尽全力去保护。孟献子是这样说:“有驷马车的大夫,不计鸡豚的小利;凿冰丧祭的大夫,不去蓄养牛和羊;有百辆车的国君,不会任用一味地、聚敛财富的臣子,任用敛财的臣子,那还不如去任用、盗窃府库的臣子。”这是说治理国家,不应自私谋利益,应以道义为利益。执掌国家政权人,致力去聚敛财富,是受小人的影响。小人以利诱国君,若是国君任用了、这些小人治国家,那会降天灾人祸;即使有德才的人,也会对此没办法。这叫治理国家人,不以己私为利益,而把道义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