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这首诗讲的是卫文公礼贤下士、复兴卫国。卫国的官吏,手持国君赐予的仪仗,带着马匹和礼物,到浚邑去征聘人才。
在《鄘风·定之方中》一篇的时候,我们已经详细讲了卫国是如何几乎亡国,又在文公的带领下重新走上复兴的。
第一节,“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牛尾旗帜高高举,人马来到浚邑的郊区。素丝镶边做旗子,良马四匹作聘礼。那位恭敬的贤者,你打算用什么来回敬?
干旄(máo),以牦牛尾装饰的旗杆,树于马车的车后,是古时诸侯国以上级别的仪仗。干,通“竿”“杆”,旗杆之意。旄,同“牦”,牦牛,这里指的是牦牛尾巴,放在仪仗队的仪仗上,以示威严。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浚县。
素丝,一说白丝,一说束帛。纰(pí),连缀,束丝之法,此处指衣冠或旗帜上镶边。今天还在使用的“纰漏”一词,最初指的是织布时漏掉的针数。下文中提到的“组”、“祝”,都是缝制旗子的方法。
良马四之,“四”通“驷”,以四匹马做什么之意;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古人有赠好马给贤者的习惯。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彼,那。姝(shū),一说美好,一说顺从的样子,并不一定指女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男女通用,这里指卫文公想要寻找的贤者。畀(bì),给,予。
第二节,“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鹰纹旗帜高高举,人马来到浚邑的近郊。素丝镶边做旗子,良马五匹作聘礼。那位恭敬的贤者,你打算用什么去回赠?
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都城的近郊。周朝在乡、遂之外,还设置有都、鄙。都和城,经常连用,后来语义也逐渐混合,不再区分。予,给予。
第三节,“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鸟羽旗帜高高举,人马来到浚邑的近郊。素丝镶边做旗子,良马六匹作聘礼。那位恭敬的贤者,你打算用什么去回报?
旌(jīng),旗的一种,旗杆上装饰有五彩翟羽。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告(gǔ),一说作名词用,忠言、建议;一说同“予”,给予。
三节诗,句式相同,语义相近,有重叠反复之感。我们可以想象,国家百废待兴之际,卫文公派去的代表,在乡间求贤访士的热切心情。
诗经专题第53篇,总第0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