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的讽刺艺术解读自其出版后一直是书评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无数大家从表现形式、语言艺术、讽刺主题等等方面做了深刻研究。小子人微言轻,加之才学浅薄、笔力不济,就不在这幢煌煌大厦上增添冗余,以老调陈词倒读者胃口了。
然而其讽刺之语实在精彩绝伦,如不好好评说一番,颇有锦衣夜行之苦,令人抓心挠肝不得安生,因此,我将把对讽刺内容的评析精简至关涉了两性内容的部分。这么选择的目的不是因有两性情感内容在吸睛上比之高门槛的语言剖析上更胜一筹,欲哗众取宠以诱读者,而是有一番欲以小见大,从个体的家庭向上反观社会面貌之愿。
《围城》的故事背景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其时,整个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转型期。新兴的西方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碰撞,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础原子,组成了社会,也反应着社会。而一个家庭的核心部分则是这个家庭的夫妻两人。他们牵动着两个不同家庭使之联系,又生儿育女使人种得以繁衍。因此,从夫妻关系中,我们可以窥见社会的千种面貌。
传统的夫妻关系是基于媒妁之约,男女朋友这一关系则是在西式文化传入中国后才逐步流行,并且是从新式知识分子身上开始传播的。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社会文化的掌控者,其言行举止自然也反应着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围城》以新式知识分子的视角展开故事,其背后则表现着强烈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矛盾。而“围城”之意,本身就有一层喻指婚姻的意思,书中主人公方鸿渐的感情线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很明显的线索。可见,钱钟书先生在写作之初就有欲以夫妻这一视角来反应社会文化碰撞之意。
原文|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聪明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此处方鸿渐是和父亲商量解除婚约未果反遭训责,以花言巧语哄过父亲因祸得福又得笔横财后的得意之言。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方鸿渐确实聪明。既不与金钱这个魔鬼般的朋友闹翻脸,继续与它如胶似漆相敬如宾,免受肌肤冻厄肚肠空虚之苦;又是做好了父母眼中的痴情种,丈人眼里的尾生,朋友眼中的柳下惠,爱情这个棘手混乱的东西三下五除二就被他剖析得明明白白,给世人展示着其中的庸俗原始,而自己的文明新面貌,自然也是树立起来了。
而这副洋洋得意的嘴脸,又何尝不是其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战战兢兢的向封建守旧势力提出些许反叛念头,就遭到思想上的攻讦只戳脊梁骨痛骂离经叛道和经济上的封锁直叫人动弹不得。无奈只好与之苟且,还借着西学新风为自己的妥协做注解,既继续能与封建家长如胶似漆,又迎合着当下流行的师夷新风做了引领新潮的先锋人物,真可谓是一举两得。至于救国保种的初衷,也像方鸿渐的博士文凭一样被故意忘却在逼问得着急了便向高鼻深目的洋人买一纸凭证,就把国人统统糊弄过去了。真是件便宜差事。
同时,当时人们对于包办婚姻的态度也是令人唏嘘的。即使是上了学,留过洋,也免不了包办的噩运。把两个互相陌生的人生硬地撮合在一起,全然不管适用与否。正是这种无端的自大,支配着中国人民上上下下五千余年,才使得以洋为师的过程如此令人啼笑皆非不伦不类吧。
方鸿渐作为一个兼具中国传统士人背景和留洋经历的新式人物,其背后可以看出当时一些上层社会人物的影子,又或者说方鸿渐就是集他们特点于一身的典型人物。这样的人能搞好轰轰烈烈的社会转型任务吗?儒家自古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就阶梯,以此来看,方鸿渐先生的家庭问题尚且处理得一塌糊涂,更别提管理好有四万万成员的大家庭了。从《围城》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对当时之领导人物,当时的社会改革面貌是悲观的,包含着讥讽、无奈与愤懑的,其深处的赤子之心,也在表达着强烈的悲悯和感慨。
原文|鸿渐暗想,为什么可爱的女孩子全有父亲呢?她孤独的一个人可以藏匿在心里温存,拖泥带水地牵上了父亲、叔父、兄弟之类,这女孩子就不伶俐洒脱,心里不便窝藏她了,她的可爱里也就搀和渣滓了。
这里可以映射出恋爱和婚姻的区别。恋爱是轻松的,只需要对对方负责;婚姻是沉重的,还需考虑长辈家世等等一系列令人头疼的东西。恋爱的对象是恋人,恋人代表着全心全意的爱,这段关系的开始与存在只需要感情上的相称;婚姻的对象是夫妻,两者是家庭与家庭的相交处,更强调的是责任,包括对对方、对各自长辈、对两者家庭的负责。
此处将方鸿渐的想法特意点明,为的是揭露其内心深处不负责任的真实想法。前文提到方鸿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当时上层人物的风貌,这里“不负责任”的斥责,也恰恰与他们相吻合。学习西洋,教化民众,放权人民,改善民生等等不见踪影,而西式的生活做派,如汽车红酒,舞池翩翩等等倒是学了个十足。这样的选择性学习,与方鸿渐只想要享受情人之乐,不愿承担婚姻之责的派头颇有神似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文字在现代依然有着重大意义。现代人渴望恋爱而视婚姻如虎便是缘此,他们乐于感受情感上的无拘无束的付出与收获,却恐于把人生再多背负起一个甚至几个人的未来。我们并不能苛责他们,因为单单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已经压得大多数人濒临窒息。我们需要指责的是明知没有未来而急切于及时行乐的伴侣,他们享尽了爱情的甜蜜,却把承担的责任留给了对方的未来的婚姻对象,他们是自私而油滑的,但他们在当今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折射的是当今时代的悲哀。快餐式恋爱,当今的新兴产物,是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盛行下的副产品,也是社会高压下两性情感的畸形变化。超越时空的先验性文字,可以看出作家对人心人性深度的把握理解,对社会不公不正的强烈关怀。
原文|女人不傻绝不因为男人浪费摆阔而对他有好印象——可是,你放心,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
这里唐晓芙在方鸿渐请客后对他的回应。此处与消费主义的内核颇有相似之处。将花费的金钱的多少用作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苦了花钱的人,也不见得多少好处在所获者的身上,唯有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再说回女人的“傻”,很明显,这里唐小姐的意思是她已经懂得方鸿渐大花销后面示好的潜规则,即使内心深处不以为然,但会心领这份好意,必要时还会装傻,像大花销的男人所希望的那样以便他们饱获成就感。但是潜规则被摆明了说则情况完全超乎意料,原因无非是方在唐的心上完全不值得看重,把我们的歪歪绕绕全部厘清,言下之意是将来请勿自作多情再来骚扰。可惜,倘如方在唐心中地位甚高而话语不便,那则是唐小姐极致聪明通透又率真诚恳的缘故。我看重你,而且不愿意用这样需要伪装的手段去获得你,要去大大方方的赢得你的芳心。多么美好,多么轻松,多么感人。可惜在当时情境下,原因只能是前一个,不会有他了。
消费主义这一舶来品,提前“民主”“科学”等珍宝先入中国社会一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上的男男女女。钱钟书先生欲以此为典型,批驳中国学习西方时的泥沙俱下,不知选择。以至其时社会上百鬼夜行,种种思想纵行,乱人耳目坏人心智。不仅优秀的东西没学到,甚至破坏了传统文化中的可取之处。当然,这也是社会转型难以避免的阵痛。唯有光天化日下的针锋相对,才能大浪淘沙找出最可取之物以滋养本土文化。但破坏混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其领导的上层阶层,是难咎其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