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道谋划为主”向“枢纽+网络协同”转变
合肥通道过去一段时间谋划是比较成功的。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合肥对外的铁路通道数量超过了南京和杭州。
新时代交通组织模式发展转变。现在进入了高铁+航空的高速交通时代,枢纽成为核心节点。传统枢纽城市取胜靠人无我有,新时代的城市要靠人有我优。
这一轮规划,合肥作为省会,不光自己发展,还有带动全省的发展,要注重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要支撑合肥都市圈的一体化。
合肥交通枢纽还存在优化空间。比如合肥机场偏弱,目前还在犹豫什么铁路接入。合肥机场服务区域的定位,决定其必须接入城际铁路。此外,目前合肥的铁路车站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外围要结合空间增加,并且要实现直连直通。
2、“蔓延式发展”向“空间和交通融合”转变。
如果要以公交为主导,走廊式发展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方式,规模越大,越需要走廊。因为公共交通网络化的成本是呈指数级的增长。有些有远见的城市规模不大的时候就是强调走廊,如哥本哈根、新加坡。还有一些是被迫的,半径15公里以内,轨道强调覆盖率,很多纽约、洛杉矶等增加都集中在高品质公交区域,上海深圳都强调了等综合交通规划规划提出,轨道站点覆盖的人口与岗位,到达60%以上
如果做不好,轨道交通建成后作用也是比较有限的。北京每天轨道交通1000万人次,通实际服务人口只有300万人左右。合肥轨道交通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全市城市人口422万,乘坐轨道交通人口应该只有20多万,只有5%。合肥空间结构是产业空间带动的,交通、空间和产业融合不够。
空间和交通融合需要做好3方面的工作:
1)走廊式发展:城镇群依托区域交通走廊,城市发展依托轨道交通走廊。
2)城市中心体系与交通枢纽体系的耦合。
3)交通承载力与城市开发强度的协调:国外的TOD是低密度发展情况下的,国内现在密度已经很高了,有些超过了轨道交通承载能力,合理的小汽车需求还是应该理性的考虑。
3、“关注设施”到“关注服务”转变。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喊公交优先、慢行优先,但公交和慢行交通的品质是比较差的,市民选择这些方式基本都是被动的。要做好各种方式之间的衔接、内外交通的衔接。
随着城市空间的逐步稳定,智慧交通系统要发挥比较大的作用,有些关键点,作用甚至可以超越设施建设。
需求的调节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