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年被打乱了节奏,考虑到疫情严重,我们打算把小鱼仔放老家呆一段时间,等这里的疫情相对好转之后,再把他接回来。
本来以为最多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后来拖成了2个多月。
走的那天,当我们还在收拾行李的时候,小鱼仔主动把他心爱的车车装进妈咪包里,还喃喃道:这个车车也不要忘记,一辆又一辆地装进去。
我蹲下来和他解释,你和爷爷奶奶在老家,到时再来接你回去。
“不要,不要,我要回杭州,我要回家”他的意愿表达如此清晰。
他爷爷抱走了他,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指着远方说,你看,那里有什么好东西?他转头去看,我们趁着他走开的空挡,偷偷溜走了。
这次离别,我们连再见都没有说,像个逃兵一样,我远远地透过车窗看去,小鱼仔还在东张西望,一脸迷惑不解的样子,也许是在找所谓的好东西,也许是在寻找悄然离开的父母。
这次离别,没有看到孩子的大哭伤心,原本以为心里会好受点,却还是觉得莫名悲伤。
父母也许怕我们担心,告诉我们孩子在老家玩得很开心,甚至连视频的时候,他看了几眼后就嚷嚷着要挂。
这两个月,这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有时外婆家,有时爷爷家,在村子里做小霸王,看马路上尘土飞扬的车,和村里的孩子挖沙玩泥土。
似乎玩得乐不思蜀。
但是,当我们把他接回来的时候,他蹭蹭地一路小跑过来开门,第一句话是:爸爸妈妈,你们终于来接我啦!
我本来以为,他还小,还不懂离别,也并不觉得父母的陪伴有多重要。
可是他的第一句话,还是迫不及待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我想回家,我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短短2个月,他学会了一些方言脏话。他分不清什么是脏话好话,只是他这么说,周围人都会笑嘻嘻地让他重复。
留守儿童,多么无奈之举,对于我们来说是短暂的,可是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一辈子烙印在童年的记忆。
无意间看了蒋能杰导演的留守儿童记录片,《村小的孩子》,豆瓣评分8.3分,这部片子很少人看,看了之后感觉像一块石头堵在心里。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去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
2013年,留守儿童已经超过了6000万。
2009年到2015年,导演用了六年时间跟拍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生活一年又一年,没有多大的变化。
简陋的生活环境,缺乏的教育资源,没有父母的陪伴,平淡如水的日子。
相对于煽情的电视效果,这个纪录片冷静克制,叙述自然,有着粗粝直白的真实感。
想爸爸妈妈吗?导演这么问。
我本来以为的情形就像是里面一段湖南卫视的剪辑,随着悲伤的音乐响起,孩子抹着通红的眼睛潸然泪下,哽咽着“爸爸妈妈,我很想你们”
但现实是,这些孩子像是漠然地说着和自己无关的人。
不想,我爸爸对奶奶态度不好。
不想,家里有相片。
他们打电话也只是问我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都是些废话。
他们每月写一封信回来,都是愧疚,没有什么话。
我不喜欢爸爸,因为爸爸也不喜欢我,回来了也是不停地骂我。
只有一个孩子说,想,但是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了。还有一个孩子比划着,不知道,我想想,大概是圆的。
有一次,孩子遇到村里迎面走来背着麻袋的人,以为是卖衣服的生意人,却不知道是自己的父母,相见不相识。
孩子的语文课本上,写着妈妈是家里的太阳,暖洋洋的,他们需要背诵完才能回家,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背诵,和真实的生活形成了戏剧性的反差。
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把自己的爷爷奶奶当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父母,而自己的父母除了利益上的索取,在感情上几乎是空白,有讨厌,有冷漠,有疏远。
和父母的感情疏离,教育上的资源也很匮乏,曾经的学校是一栋危楼,村里领导协调努力,终于盖成了一所小学。
去学校的路很远,山路也很泥泞,本来是有辆校车的,但是山路泥泞又太窄,校车不能开了,也就不了了之了,孩子们要5点起床,走2小时的山路。
班级有2个,老师只有1个,教了一个班,另一班就休息。老师的薪资补贴也很少,后来都不愿意来了。
这些孩子也没有特别爱学习,他们有些逃学,欠作业,也没有人去督促,老一辈的人又不会教,着急也没有办法。
2011年,问了孩子一些基本的问题:
我们的确共处同一个世界,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一个世界。北京有多大?也许就是比村子大一点点吧。
片头出现的火车上,都是外出广东打工的父母,他们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不要像我一样,没有学历只能去打工。
但问这些孩子,你们长大想做什么?
这些孩子出奇一致地说,想打工,这样就有钱了。
读书的意义,没人知道,打工才是能看到的未来。
就像放羊孩子的黑色笑话一样,打工干什么?打工就有钱挣钱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儿子,生儿子干什么?继续打工……
我们看的是笑话,他们过的是生活,循环不绝的生活。
除此以外,想不到其他选择,也没有其他选择。
公益广告说,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梦想有多大,世界就能有多大。
可这个残酷的真相就是,这些孩子张开胳膊拥抱的世界只有那么大,能做的梦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
而反过来看看我们的焦虑。
为孩子的偏瘦挑食而着急,为孩子四处挑选早教培训班,而在同一平行时空里,有无数同样年纪的孩子,只求温饱,没有一个像样的学校。
城里的孩子把收稻谷作为花钱的自然体验,以为割几把稻谷,就是体验了农耕的辛苦。
这却是农村的孩子辛劳不得不做的生活,低头弯着腰一整天劳作,一担一担挑回家,等回家时已经是精疲力竭。
一年又一年,生活还是会照旧。
更悲哀的是,对于留守儿童的困境,除了看见,我们似乎没法能改变什么。
1分20分有一段蒋恒两兄弟和父母的视频对话,没有烘托气氛的音乐,只有父母的嘱咐和子女的回应,让人忍不住落泪。
希望大家都能有机会抽出1个半小时时间去看一下这部《村小的孩子》,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精美的剪辑,却无比真实,也希望能尽自己全力不让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