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乐的学习?怎样学习才可以获得快乐?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越来越多的教育事故,让人不得不反思内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百度解释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在当下的学习中,是不是如百度解释这样呢?每个人的体会不尽相同,在我的观察和了解中,学习后不断地复习,有好一部分学生感到是痛苦的。那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孔子说错呢?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部分学者的解释是:“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南怀瑾在《孔学新语》中讲:学问之道,在于造就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立身就是自立,处世就是立人,因此为学的精神,要做到随时随地,在事事物物上体认。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无一而非学问,遂使道理日渐透彻,兴趣日渐浓厚,由好知者变为乐知者,才是学而“时”习之达到“悦”的程度。只有在学问上随时有会于心者,才能心胸开阔,无往而不悦的。字面的意思是简单明了的。但大家注意到“不亦”了吗?“不亦”即“不也是┄┄样的吗?”透过字面的意思,背后是否还有其他意思?“时习”和“悦”是不是也有被质疑,也有人没体会到呢?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呢?
那么,怎样才能在“时习”中实现“悦”呢?
“学”不止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习”不止是温习知识学问,更重要的实践和反思,是基于内需的自我修炼,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最佳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内化,在实践中快乐,这不也是现在所倡导的生活中学习,无边界学习,个性化学习吗?这不就是全人教育吗?用“学习并不断复习”诠释“学而时习之”很明显是不完整的。
在“悦”中“学”与“习”这是一个大课题,这包含着至少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学的目的,是为了只学记知识,完成考试?还是自我修炼,提高素质?其二为学的过程,是照本宣科机械灌输?还是实践反思批判?这就取决于不同的个体选择了。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应试之风浓烈的今天,如何尽最大可能的“悦”在其中呢?
转变一种心态,至关重要。当下的教育现状,很难说与你我无关,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每个人都需要有所担当。况且,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孩子都需要过充满“悦”的生活。改变自我,从自悦开始。一个没有快乐的教师,也很难带给孩子快乐。
在教学中多一些实践,多一些五感参与;多一些主动放权,就会多一些主动探索;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多一些失败的反思;在实践中促进朋辈的交流,在实践中融入社会,在整个过程中成长,自我实现,这难道不是人的最高需要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是为学的至理名言!
富贵冬至日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