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电影,再看小说,难免有些先入为主的影响。不过它们让我从不同的角度,走进这个故事;又在不同的时期(虽然仅仅时隔一周),联想到了不同的人和事。我将结合电影和书,写写我的感受。
整个看电影(和看书)的过程中,我未曾有任何一个瞬间想要哭泣,不是这个故事没有打动我,而是我的个人经历没有让这些动容与我的哭泣神经产生任何连接。可是特别奇怪,怪到我至今不知何故,当《芳华》的片尾曲《绒花》响起(谢天谢地灯没有亮),我歪头跟我妈说了一句话:“咱们听完这首歌再走吧。”而话一出口的瞬间,我喉咙一热,眼眶一湿。什么情况?
带着如此莫名的体验,我走出影院,坐在车上,浮想联翩。我有点走神,大概有一种爱叫不应该爱,一旦爱上了,彻骨的痛瞬间掩盖一丝丝甜。就像《遥远的救世主》中的芮小丹和丁元英,像《我的前半生2》中的罗子君与贺涵,像《芳华》中的刘峰与林丁丁……可又有很多情感超越了爱情,却又那么温暖人心。就像《遥远的救世主》中的肖亚文与丁元英,像《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Helene和Frank,像《芳华》中的何小嫚与刘峰……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是何小嫚精神失常后,部队来慰问演出,她坐在台下,目光呆滞地望着那个曾经一起参与其中排练了无数遍的舞蹈,从开始的无动于衷,到眼睛里出现了神采,手也不自觉地做着动作,再到后来像是梦游一般,一个人来到外面的操场上,穿着病号服,同步地演绎着这支舞,直到谢幕……那一刻,酣畅淋漓。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舞蹈,它唤醒了小嫚的记忆。尽管这个漫长的记忆里有童年来自家庭变故的压抑,有来到文工团后被众人欺负的不屈服,有对父亲的极度眷恋和思念;有刘峰离开文工团时对所有人彻底失望的愤怒,也有在战场上看着一个个可爱的战士用生命换来胜利的震撼与无助……一切都那么真实,本以为它们都已经离去,却又因为深深印在肢体记忆里的舞蹈动作,被全盘召回。
这个情节小说里没有,这让我对电影的改编又高看了一眼。严歌苓在小说里说她一直尝试却总写不好小嫚,可小嫚却是我最偏爱的角色,因为她的与众不同、格格不入、自卑与善良,反而让我觉得,她离我最近。尤其是读完书以后,我更加觉得,她的好,常常好过“大好人”刘峰。
我不再想去分析是否好人没有好报,也不想纠结这些性格各异的文艺兵当年的孰是孰非,更重要的,当芳华已逝,在他们的回忆里,最怀念的终究还是那段青葱岁月与战友情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