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春节刚过,还没到本命年的L小姐就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相亲。
故事是这样的,某次L小姐的父亲与老同学相遇,人到中年,聊来聊去不免聊起儿女。两位父亲掐指一算,两个孩子性别相反、年龄合适、学历相当、均为单身,于是交换了子女的电话号码。
不多时,L小姐收到了微信好友请求,两人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联系。
春节将至,双方父母都想抓住此次机会,让L小姐与C先生正式相亲。他们商量的结果很简单,也很可怕。
C先生家中表示,大年初二全家人到访L小姐家,拜年并相亲。L小姐作为整个家族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待嫁女儿家,首次相亲引起了所有人的强烈关注,姥姥舅舅舅妈姨妈姨父爸爸妈妈纷纷要求出席相亲现场。
L小姐的心里是拒绝的,心情是崩溃的。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L小姐本身是不排斥相亲这种形式的,毕竟世界那么大,总要先去认识人,才能遇见真正合适的那个人吧。
可是相亲不应该只是第一步吗?见面不应该是两个人吗?流程不应该如下图吗?怎么就先要家族会面了呢?
长辈们已在旁热烈商讨,相亲之日定在何时,相亲之际准备何等饭菜,L小姐在心中画了千千万万遍流程图,却羞于说出口,只能连说三个“No”。一石激起千层浪,L小姐一声“No”引来无数声讨。
姥姥说:你爸同学是好人,孩子应该也不差。
舅舅说: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
舅妈说:多相亲,多尝试,才能遇见有缘人!
姨妈说:我们给你当参谋。
姨父说:两家一起吃个饭,互相看一看。
L小姐万般无奈,决定说清楚。
相亲本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只是见个面,聊聊天,并不需要亲友团的支持和围观。亲友在旁,想必谁都不能不尴尬,还能聊些什么呢。更何况,两家人一起聚,事后各自长辈必然会说出自己对对方的看法,难免影响当事人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舅妈开明,首先举手赞成L小姐,爸爸也表示支持,孩子自己的事儿自己决定,家人不必过多掺和。经过一番激烈辩论,各位长辈逐渐想通,这已不是旧的年代,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的方式,还不无道理。
沟通有效,理解万岁,L小姐和C先生均获解救。
L小姐不禁思考,自己刚大学毕业半年,还不到本命年,怎么家长就急成这样了呢?跟朋友同学一聊,发觉已经工作的单身姑娘们纷纷被催促,被念叨,被介绍对象,还有姑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被媒人"相"过了。想必是长辈们都认为已经工作了,下一步必然是找对象,结婚,生子,宜早不宜迟。
就此,L小姐与爸爸进行了一番交流。爸爸认为,父母心中有一种责任感,总觉得把孩子养大,再看到他们成家立业才算是完成任务,才能安心、放心。长辈们也都是善意的关心,毕竟在他们的眼里,遇到知根知底的好人家,如果合适就在一起,早日安定,早日过上传统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便堪称完美。
L小姐表示理解,不过还是觉得父母的这种责任感其实是不必要的,儿女的人生路始终要自己走,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而且长辈们的关心虽十分真切,但其中不免有一种攀比、虚荣心理在作祟,那就是长辈们认为自家孩子不能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的成长路上总是少不了“别人家孩子”的陪伴,小时候比成绩,长大了比工作,比薪水,比婚姻,比孩子,比孩子的成绩……即使自家人不在乎,不攀比,自家的种种情况也难免会成为别人口中谈资。就像被催促相亲的单身青年们难免会听到这样一句话,“XX家的儿子/女儿都老大不小了,还没结婚呢”,真想替“XX家的孩子”说一句,干卿何事。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幸福的感知也不尽相同。何必比来比去,说来说去,替他人操心呢?如若每个人都能更多地着眼自身,过好自己的生活,少对别人评头论足,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批判“熊亲戚”的声音,不会有那么多害怕回家过年的年轻人了。这世界定将变成更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