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被Mr. Lin 拉进这个团队的第一天,参与了一次主题工作坊,第一次接触“数据决策”这个词汇,但在学科差异的客观因素前,我始终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尔后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继续被“逼”着一步一步拎着一个“黑匣子”上课下课。
我的教学有什么变化吗?
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吗?
我的学生有什么变化吗?
我一连问了自己很多个问题。好像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
但在这个学期的体验中,却有几个时刻令我自己很是吃惊。
A. 我居然在实验班某一个上课的时刻想,如果这节课有用麻吉星那就好了。
B. 我居然在非实验班萌生了,假如这个班级也用麻吉星,会不会效果不错的想法。
至此,我也写不出什么高大上的理论,我只想来盘点一下,本学期的麻吉星体验感,说说我最直观的感受。
一.助力生管
我的授课班级,英语课的生管一直都很顺利,就是年段最调皮的班级在我的英语课上,也很配合课堂活动,动静相宜。我目前的麻吉星实验班级是原本生管秩序就已经属于我所教授的班级当中最优秀的,那我为什么还说麻吉星“助力生管”呢?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它注重听说读写看,五年级的孩子开始慢慢转向,不爱开口,喜欢“内心戏”,但口语交际又至关重要,于是在麻吉星进课堂的第一节课上我这样跟孩子们介绍他们即将使用的这款软件和它带来的教学模式。
“它将会对每一个同学的上课状态进行即时记录,所以不是你安安静静坐着就是好好上课哦,老师需要每一个同学参与到课堂上来”
“你们的课堂积分将会成为期末综合考评的一部分,比如口语交际”
“后台生成的课堂数据(如举手、随机挑人、投票、错题等)将会反馈给家长”
于是,每一节课,只要我拎着“黑匣子”进班,我很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对于这种“留痕”“实时记录”“反馈”是在意的,一些不愿意开口,经常性“神游”的孩子,在课上的表现有肉眼可见的进步。
二.独立思考
我个人认为这是在群体活动中,要培养和保护的一个能力。因为使用麻吉星后,课堂上尝试了多次小组合作,以往的课堂,小组合作很热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趁乱开玩笑的也大有人在。于是我的小组合作一般都有这样的步骤,事先约定好group-work rules. 第一项便是:Think about this question by yourself.Do not talk with your partner.并严格执行。这样既能保证独立思考,同时课堂秩序也比较稳定。随之,我会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后选出小组最好的上台分享。因为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它不像我们说母语这样自然和简单,它在表达上是有客观存在的障碍的,所以我会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分步解决困难,挑战自己。
三.全员参与
这是我使用过程中觉得在英语学科的常态课上,比较好操作并且有成效的——全员检查背诵。因为英语课时少,一周只有两节课,很少老师会用到正课来检查英语背诵,耗时不说,检查学生1的时候,学生23456可能都在划水,效率极低。那如果老师没有在课堂上检查,那么背诵这件事就不被重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是每节课抽查5个学生,四个班级就是20 个学生,每一天我得听20 个背诵视频。在实验班级,我尝试用麻吉星进行背诵检查,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关于利用麻吉星检查背诵详细可见这篇《Step by step》https://www.jianshu.com/p/8b33869b0c06
接下来,我想谈谈新学期在这种授课模式下我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和学习的方向。
一.备课时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思维训练
这个学期,观摩过不少使用麻吉星的英语课堂,使用其进行随机抽人或者投票,实操着实鸡肋。我告诉自己要避免这种为了用软件而用的行为,那怎么样提升信息技术在英语课程中的使用效益呢?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地,其中有这样的一个课程目标表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人的思维品质是有差异的。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人的认知领域有六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判。在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利用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是仅仅停留在,识别获取信息这种浅表训练。
二.授课中灵活地利用数据进行课堂决策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在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理念。以往,在课堂中,只要出现15%左右的学生没有掌握,我就会“乐此不疲”地开始“啰嗦”,试图拯救,结果这15%并没有听懂我的啰嗦,成就了无效啰嗦。下一步,希望自己能够尝试在数据的引导下,果断地进行决策,减少不必要的“啰嗦”,或者让其他学生来“啰嗦”。
三.授课后及时总结和调整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接纳变化,适应变化,依变化去调整步伐。每一次的实践都会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变化的生成,不畏惧调整,在逐步调整的过程中,渐次形成最适合这个班级的教学模式与自己的风格。
以上。
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