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读文学作品神马的,那都是很久以前我当“文青”时候干的事了,如今已人过中年,清静、简单被我当作人生的第一要务,凡是需要动脑子、费精神的事儿,我统统绕道行之,不是懒,而是年岁渐长,身体日趋脆弱,精神和情绪上都经不起半点波动。这回被人推荐看了一回《时时刻刻》,果然年轻时候的毛病还是犯了,情绪又被搅动,久久不得平静。
人真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物种。上帝创造了无数个生命,其他的生命都能够各安其命,默默地活着,等着上帝什么时候再召唤他们回去,惟独人类,偏要千般计较、万般思量,死也不肯顺服自己的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孤零零地来孤零零地去,中间虽说有同类作伴,可上帝给了我们思想这个玩意儿,这就注定了每个个体都只能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看不见你的思想,你也走不进我的内心。每一个当下,每一次选择,都只能跌跌撞撞地自行摸索,无人可仿效,无人能指导。“摸着石头过河”,是上帝给我们人类最大的恩典,也是最大的惩罚。命中注定,我们永远只能孤独地、无助地面对自己。
面对这份逼仄的孤独,三个不同时空的女人,作出了三种不同的选择。
伍尔芙,这位以逃避作为第一战略的女作家,逃到她的创作中仍不够,最终选择了死亡,以作为终结性逃避,一劳永逸,永无后患。
诺拉,在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表象下,那份刻骨的孤独还是挥之不去,终于绝望地想到自杀,在自杀进行过程中,选择了妥协,“面对死亡,我选择了生活”,表面上看起来倒是有着一份“向死而生”的勇气,事实上仍然做了懦夫,她虽然选择了生,但却远离家人、远离故园,逃到了遥远的异乡,在图书馆的书堆里度过了余生。
克拉丽萨,如同前面两位,也如同所有人类一样,开始能做的也只是种种的逃避,恋爱、结婚、生子、又离婚、同性恋、开派对、买花、购物、照顾生病的前夫等等,等一切尘埃落定,她终于明白,每个人还是要独自面对生活的时时刻刻,孤独和空虚并不因为你忙就不来找你,她终于收拾心情,打起精神,开始面对生活本身了,“我原来以为那是幸福的开始,现在才明白,那就是幸福本身,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当下”。
三种选择,三种生活的态度,足够给我们以启示的了。我所不明白的是,伍尔芙既然很清楚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为什么自己仍然选择了放弃,难道她是以此向上帝抗争,从而彰显自己存在的独特性?那个独特性就如此重要吗?说不定伍尔芙的自杀本身,本来就是上帝安排好的呢?
隔着一百多年的遥远岁月,我只能轻叹一声,亲爱的前辈,既然死亡是迟早要来的,咱何苦那么急呢?在那个到来之前,咱可以好好地欣赏一下路上的风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