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井冈山,郭同学发现某甲发的说说,于是联系上了。某甲第一次知道郭同学是地地道道的井冈山人,距离某甲住的宾馆也不远,郭同学请某甲吃了有特色的红军菜和八角丝瓜、烧鸭等。饭后逛了逛井冈山城。新城在高速下,老城就是茨坪,感觉这个山中小城清新又现代,井冈山干部学院在那里,某甲感叹,我党龙兴之地,政治阳山,虽在山野,直通庙堂啊。
第二天上午八点半给交通厅工会的基层干部上课,讲新闻写作。这次讲课是第二次了,两年前讲过一次,貌似3月份高同学邀约,到宜春讲讲,当时有私事作罢。这次从桂林转回江西,刚到住处,高同学邀约,听说地点在吉安,某甲当时答应。
青原山,就在吉安,禅宗青原系发源于此。其实某甲也有去赣州的打算,从路线上说,应从井冈山先到赣州,返回的时候经过青原山,再去净居寺也不迟,但当时从井冈山下来,某甲先去青原山,也许想去祖庭的愿望太急切了,只是这个路线很不经济。
去青原,在吉安南下,路上有青原山的指示牌。某甲到时,感觉并无奇特的地方,以前以为是在山上,实际在山脚,一个村子的尽头。而且门前道路没有修好,进去之后发现正在维修。天王殿前两棵松树,据说是行思禅师手栽。寺院不大,后靠山,天王殿在实地,大雄宝殿却在水中,围绕大雄宝殿,是个水池。
且这个池子中有出木井,某甲看到这个,就想到旅游思维中关于宗教的一些传说,比如:修大殿缺木头,怎么运回去呢?从寺庙里井中出木头,通常还是打赌赢的。还有化缘土地,经常说一袈裟之地,实际上一袈裟铺上去,整个山都盖住了。布施者就傻眼了。这样的传说见于济公的故事、九华山地藏的故事,南岳慧思的故事等等。某甲至少从五灯会元中没见到这样的记载,或者在高僧传中有?也未见得。既然这些故事一样一样的,某甲觉得这不过是旅游思维罢了,游人觉得好玩就行。
寺后山上,是行思禅师的塔,被称为七祖塔,当然被称为七祖的很多:南岳的怀让和菏泽神会都是有资格的。但行思门下出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宗,当真是法源流长。某甲去时,见有聪明泉和倒栽葱的。倒栽葱不知是什么灌木,但这聪明泉,却和卓锡泉一样一样的,都是将锡杖往地下一戳出的水,某甲在云居见过、在河南玄奘法师的故乡见过,也喝过,也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
不过从实际来看,僧人们在山地的用水肯定是成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带有宗教的神异特色,也不能完全是旅游文化,是实际生活蒙上了宗教的色彩而已。
某甲到时,见有僧人在拜塔,很是虔诚,某甲照例合掌绕塔三周,在那一刻,某甲更深刻领会公案中围绕三周的意思。公案中经常有这样的段子,甲来参乙,先围绕乙绕三周,然后锡杖一震。永嘉玄觉禅师见六祖的时候就是如此。所谓绕三周,就是将对方当做佛一样看待。对方若受之,则落入相对(承认自己是有别于众生的佛)。
所以这绕三周,在法战中,也是陷虎之机。当然,绕三周也表达恭敬。如果是法战,被绕的一方一般喝之,也就是大家平等,不受。行思禅师的塔是殿中塔,这和龚公山西堂智藏的塔是一样的,行思的塔内中应当有真塔。
行思禅师的起点非常高,他见六祖时,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圣谛亦不为”,六祖很器重他,成为参学之首,后来六祖说,衣钵已经不传了,人比衣钵更可靠,如今你可以出山弘法了。于是行思禅师回到了青原山。这个时候,石头西迁还是个小沙弥,六祖顺世的时候,小沙弥失去了依怙,六祖留言“寻思去”。小沙弥终日打坐,就在那里寻思。后来首座点破他,要他去找大师兄行思。石头见行思的时候,法战很精彩。
师曰:“子何方来?”
迁曰:“曹溪。”
师曰:“将得什么来?”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师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什么?”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师曰:“汝今识吾否?”
曰:“识。又争能识得?”
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第一句问答,是平常问候语,从“将得什么来”就开始考较了。“那个”不增不减,不来不去,朝朝与共起,夜夜与之眠,但迷人不知,有赖善知识点拨发明。这是第一回合。行思考石头对“本来面目”的见地,考核过关。
第二回合,石头西迁跟很多人一样,对眼前的老师是否真正悟道会去质疑,这质疑本身就是在考较。石头说:六祖印可了你吗?行思反问:你是否印可我呢?这种反问很自信,当然石头不得不承认:是,我认可您,但目前我的水平达不到。(只有开悟者才能印可开悟者)行思一看孺子可教,说:求教的人很多,得一个出类拔萃的就可以了。这是行思收徒,宁缺毋滥,少而精的意思啊。
后来石头被派到南岳怀让那里请教,一句问话,见地卓绝,说: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怀让不得不说,你说的这个太高端,说个接地气的。石头说:宁可永劫受轮回,不从诸圣求解脱。怀让没话说。行思让石头到同门怀让那里接受考验,当然过关了,后来石头住南岳,离怀让说法的地方也不远。
据传,行思禅师是汉朝刘姓王室之后,刘行思是俗家名,其法号是慈应禅师。但是行思这个名字流传更广。
附法脉
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
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