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恪,前燕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文明皇帝慕容皝(huàng)第四子,景昭帝慕容儁(同俊)之弟。官至太宰,封爵太原王。
熟悉北朝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个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乱世。数支少数民族在北方大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慕容鲜卑建立的诸燕政权(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就是其中几个。纵观慕容氏能纵横中原近百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族人才辈出,譬如慕容翰、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农,哪一个不是命世之才。而慕容恪更是其中的姣姣者。
慕容恪起初并不被父亲注意,直到十五岁时,每次和他谈话,他总能说出经世之理,从而刮目相看,开始看好他并授以兵权。
公元338年5月,后赵国主石虎率军攻打前燕,不克而返,慕容恪奉命率二千骑兵追击,石虎大惊,弃甲溃逃,慕容恪从后邀击,大败赵军。同年12月,鲜卑段部(当时东部鲜卑分为段部、宇文部和慕容部,主要在今天的辽宁及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三省交界处附近活动)向后赵投降,后又反悔密向慕容部投降,并密谋消灭后赵军队,当时后赵已派麻秋和阳裕率军前去受降,慕容皝派慕容恪率军设伏于密云山,再次大败赵军。其军事才能开始逐步崭露。
公元341年,慕容恪出镇辽东。自从慕容翰亡命,慕容仁被诛后,一直没有人能镇守辽东。慕容恪上任后,抚旧怀新,并且多次打败高句丽的军队,使他们不敢再来侵扰,很快让辽东恢复了平静。
不久,因慕容翰从宇文部亡归,慕容皝派其和慕容恪等出击宇文部,大败宇文氏的军队,并攻破了他们的都城,宇文氏由是散亡。第二年,慕容皝再次派慕容恪和世子慕容儁等,一起率军攻克了扶余国,并俘虏了扶余国王。
随着消灭和吞并了段部、宇文部,打败扶余国、高句丽后,慕容氏开始逐步南下,争霸中原。公元349年,后赵石虎去世,诸子争立,国内一片狼藉,最后义子冉闵占据邺城(今河北临漳),并自立为帝,国号魏。而慕容氏趁机攻占了后赵幽州(今北京),继而略地至中山(今河北定州)。公元351年,冉闵攻取了后赵襄国(今河北邢台),也想北上夺取幽州。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第二年,冉闵不听谋臣劝谏,移军于安喜(今河北定州),慕容恪也随军而至,最终两军在魏昌县的廉台相遇。双方交战10次,燕军皆败。当时,冉闵非常勇猛,所率的也都是精兵,所以燕军都很畏惧。慕容恪激励将士说:“冉闵虽然勇猛,但却没有谋略,只能以一当一而已。他的士兵饥饿疲惫,虽然装备精良,但实际上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不难打败他们。”当时冉闵军多步兵,而前燕军多骑兵,所以冉闵想移军丛林之中,这样骑兵的优势将难以发挥。慕容恪听取了谋士高开的话,诱使其回到了平地上。又利用冉闵勇猛轻敌的特点,使用铁链马阵当中,另外两军伺机从侧翼攻击的战术,大破冉闵军。冉闵因为战马突然死亡,也被燕军俘获。随后慕容恪又攻占了鲁口(今河北饶阳),基本扫平了河北全境。
公元355年,慕容儁脱离东晋,正式称帝。此时,内迁并趁乱占据广固(今山东青州)的段龛(原鲜卑段部后裔),依附东晋,自称齐王,非难慕容儁称帝。由于广固的势力逐渐强大,开始威胁前燕的统治,于是慕容儁派慕容恪攻打广固。
公元356年,慕容恪南渡黄河并击败了段龛的先头部队,进而围困广固。当时许多将领都请求急攻广固,慕容恪对他们说:“用兵之道,有急有缓,不可以不察。如果双方势均力敌,而且对方还有外援,那么有可能会使自己腹背受敌,所以要急攻。如果我强敌弱,而且对方没有外援,足以消灭他,那就应该先牵制住他,待其自毙。这就是兵法上说的‘十围五攻’。目前段龛的兵还很多,也没有出现离散之心,战斗力还很强,上次战斗的失败是段龛指挥失误造成的。现在固城自守,同心协力,如果我们立刻进攻,大概几十天是能够攻下,但是这样做会损失很多将士。自从有事于中原以来,用兵不息,我每次想到这里,就夜不能寐,为什么要轻视他们的生死呢?现在我们关键是攻占广固,不必追求攻占速度。”将领们都回答:“这是我们不曾想到的。”军士们听到这番话后,人人感悦。终于用长围之法攻下广固。公元361年,慕容恪率军前往野王(今河南沁阳)平叛。同样也是如此,不追求速度攻占,而是考虑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在那个兵荒马乱、草菅人命的时代,能够做到这样的将帅可是寥寥无几啊!
但在后来和慕容垂共攻洛阳时,他却又能因地制宜,随机而动。当时他对将士们说:“你们常常担忧我不急攻,现在洛阳城高而兵弱,可以急攻,你们不要畏懦懈怠。”果然急攻而下。
公元359年,慕容儁病重,以为太子慕容暐年幼,而外患未平(当时有前秦、东晋),国艰家难,想传位给慕容恪。慕容恪坚决推辞,并说:“如果陛下认为我能承担安定天下的重责,难道就不能好好辅佐幼主吗?”慕容儁听后很高兴,说:“你能做周公,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第二年初,慕容儁去世,诏以慕容恪、阳骛、慕舆根等辅政。当时东晋朝廷认为:慕容儁一死,前燕可图。但是桓温却说:“慕容恪还在,忧患正大着呢!”
国内新遭大丧,辅臣慕舆根自视功高,心怀异志,多次挑拨慕容恪和新帝之间的关系,慕容垂等许多大臣都劝慕容恪诛杀他,但慕容恪以为先帝刚去世,新帝刚登基,此时不宜诛杀重臣,便忍了下来。但慕舆根却更加肆意妄为,不得已,慕容恪只好诛杀了他。果然,如他所料,几件事凑在一起使得国内人心摇动,大家都担心畏惧。但慕容恪却举止如常,面无忧色,出入宫廷时,也只带一名随从,不肯增加守卫。大家看到如此,人心便渐渐地稳定下来。
在随后的几年执政里,他积极施政,尽心尽责,辅佐幼主。平定了吕护之叛(野王之战),夺取了洛阳,略地至淆谷、渑池一带,关中为之震动。
当时吴王慕容垂才能出众,慕容恪多次向燕主推荐,认为可以托以大事。公元366年,慕容恪病重,临终前再次向燕主推荐慕容垂说:“我听说报恩没有比举荐贤人更重要的了,贤人即使隐没在服役筑墙的人中间,也可以启用为相,何况是自己的亲人呢?吴王慕容垂文武兼备,才能仅次于管仲、萧何,陛下如果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国家一定可以安定,不然的话,秦、晋两国肯定会有窥觎我们的计谋。”说完便去世了。
慕容恪的一生,武能攻战,文能治国,智勇兼俱,为人又好学,罢朝归第,总是手不释卷。其为将治军从不显示威严,而专用恩信,安抚士兵十分注意重大事项,不乱发苛刻的命令,使大家都能相宜安定。平时军营看上去很宽松,好像可以侵犯,但实际上警备严密,敌人到来后没法接近,所以一直没有打过败仗。连他的对手王猛(后来灭前燕的牛人)也称赞他为“古之遗爱”。后人更评其为十六国第一名将。而作为入选条件甚苛的武庙七十二将,慕容恪竟能以一个胡人入选,可见其过人远矣。
可惜的是上天在赐予慕容氏多才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嫉妒和背叛的基因,他推荐的吴王慕容垂,非但没有得到燕主的重用,反而被迫逃亡前秦。而执政慕容评的腐败无能,加上王猛辅佐的前秦日益强大,最终前燕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一般,璀璨却又短暂。
但是慕容恪,我们记住了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