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这个词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在中医理论中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藏象,又称藏府、脏腑,是指人体内部的脏腑系统,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及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藏象理论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基石,它将人体内在的功能系统与外在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黄帝内经》的脚步,去领略藏象理论的魅力,学习如何顺应自然,调理身体,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先看原文: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解读:
黄帝说:脏像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
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
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
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少阳;
大两倍,病在太阳;
大三倍,病在阳明;
大四倍以上,为阳气太过,阴无以通,是为格阳。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
大两倍,病在少阴;
大三倍,病在太阴;
大四倍以上,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是为关阴。
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与常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荣,是为关格。
关格之脉盈盛太过,标志著阴阳极亢,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阴阳经气平调的胜利状态,会很快死去。
藏象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关乎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想要了解藏象理论的奥秘,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就像树木需要阳光、雨水和土壤才能茁壮成长,人体也需要适应自然的变化,才能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