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以前在老家,过了春节大概是初十之后,那些十岁往上的半大孩子就要张罗着做灯笼。
做灯笼的材料很常见,高粱杆、针、白线、浆糊、白纸还有红纸。
高粱杆要的是高粱穗的下边,整棵高粱最顶端的那一节,原材料中高粱杆最容易找。那时候农村几乎节家家户户都种高粱,即使自己家不种,只要说做灯笼,随便去那一家找几根高粱杆,主人一定会热心的亲自去柴禾垛旁帮你折一些高粱杆的。
高粱杆找到后,要放在水里泡上一宿,等水分充分浸入杆芯,高粱杆变得有韧性不易折断,就可以开始扎灯笼了。
依据需要把高粱杆折成正方形或者三角形,用针线固定。针线嘛,日常用品,无论现在还是从前,家家都有。
用针、线和高粱杆做成灯笼骨架之后,下一步用白纸糊在灯笼骨架上。那个时候买一张白纸要六分钱。钱虽不多,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六分钱还是能顶不少用处的。很多节俭的是大人舍不得给小孩子买张白纸糊着玩的。这些半大的孩子早就学会了如何跟父母耍心眼。他们跟在大人身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软磨硬泡,大人们被整得烦了或者心疼孩子,索性给一毛钱,让孩子去是买张白纸糊着玩吧。
有了白纸还要硬着头皮听妈妈唠叨:白米精面不去做馒头包饺子,被败家子打了浆糊,这是糟蹋粮食会遭雷劈的。
孩子们不会关心是否会报应的问题,他们只管打了浆糊,把白纸往灯笼骨架上糊。
灯笼糊好了,白色的,太素,并不好看!没关系,过年的春联出了十五是要必须撕掉的,老迷信说了,春联不撕下来嫁出去的闺女会受一年的穷!
这迷信的说法真是应景,正中了孩子们的心思。于是小心翼翼的把春联整块揭下来,央求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剪成各种图案贴到灯笼上。如果还有剩余,可以剪成流苏贴到灯笼口的周围。大红剪纸装扮好的灯笼即刻变得喜庆又好看。
灯笼做好了,找个高高的地方搁置起来。心里揣着一万只小兔子,静等元宵节到来。
终于到了十五,晚饭之前,打听好今年谁家用地瓜或者高粱面粉蒸灯,好去人家里讨一盏。用面粉蒸的灯外形就像窝窝头,不同的是,放在锅里蒸的时候,窝窝头的口向下,而面粉灯的口朝上。并且每盏灯边要捏1至12个小褶子,一个褶子的蒸灯代表的是一月份,两个褶子的代表的就是二月份……以此类推,12个褶子的灯就是代表12月份的。
既然蒸的灯代表月份,所以要蒸就必须蒸12个,据传说其中至少要让别人讨走6个。至于为什么,我直到现在还不太明白。
面粉灯要到手,点的灯油是平时炒菜用的食用油,已经到了这个节点,父母虽舍不得,但是还是会很慷慨,让孩子的面粉灯里装满食用油。
灯点着了,由灯笼口把点着的灯放进去。这个时候拿灯的手腕很容易被火灼伤,如果手倾斜度太大又会把灯笼点着。
点亮的灯,在夜晚特别耀眼,白纸被灯光映成淡淡的金色,上面红红的剪纸在灯火映照中栩栩如生,各种人物、花卉和小动物的造型生动逼真。
拥有一盏这样的灯笼是我小时候的梦想,那时爸爸和妈妈在很多方面都尽量满足我的要求,唯独对于灯笼他们一直不关注。幸好我有好几位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姑姑。她们自己会扎灯笼,每年元宵节前,她们扎灯笼时,我只要无声无息的待在一边静等,到最后姑姑们就会用余下的材料给我做一盏小一点的灯笼。
记得我的第一个灯笼在元宵节当晚刚开始时,因为被我斜提着失火燃着。眼看着灯笼被火烧的干干净净,整个晚上,我带着惋惜的心情跟着提着灯笼的姑姑们围着村子大街小巷跑。
那一年我们村大一点的孩子几乎都有灯笼,整个村子大街小巷都有三五成群的孩子打着灯笼在走。朦胧夜色中他们的身影在灯火映衬下仿佛自带光辉,被蒙上一层金色的晕圈。
那个元宵节夜晚,还有那一刻的村庄,经过了几十年,在我的回忆中不断发酵,越品越甜美,越想越美好!
注:我从百度上搜出两张照片。我们只会做两种灯笼:第一张图蓝线圈出来的这种灯笼和第二张图片中方形的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