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让我泡普洱,其实我有点小发怵,因为我上一次碰茶具应该有大半年之久了,陌生到连对方说了“盖碗”两字都不能快速反应过来,那只去年7月份拿去修补的公道杯至今借口没时间没拿回来。
我假装很镇定,烧水、将茶叶拨进紫砂壶,拾掇台前,坐正姿势,左手放好位置,右手提起烧开的水,往紫砂壶里的茶叶上注,浇完之后,盖上紫砂壶盖,随之而来一个问题,泡多久出水呢?我抬头向冯娟问这个问题,想着她可能的指示,比如快速出汤/停留20S etc 。然后并没有,冯娟说,你根据你自己的感觉来。
于是我就在这一询问一回复一停顿一犹豫中,完成了第一泡,果然茶涩味重,其中一个原因必然是出汤慢了。冯娟如是说,
你会问要多久才出汤的问题,是因为你不了解它。
你都不了解它,怎么泡它。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子像是被突然打进了一束光,叮一声,原先暗的一块区域瞬间亮堂起来。
我最早接触茶,是小时候,外公家,搪瓷杯子,每次丢一把,刚烧开的水哗哗哗浇上去,绿色的叶子在热水中翻滚,浇到稍微溢出一点,盖上盖子,稍微晾一会,然后贴上嘴巴,一小口,让搪瓷杯子的水不再那么满溢,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味道,伴随着我的童年。
后来念大学在杭州,龙井村、梅家坞、茅家埠的茶园,是各种出行游玩经常经过的风景,但是茅家埠的茶馆几十块钱的茶位费,玉泉北门的餐馆餐前免费的茶水,几乎差点让我以为这就是龙井的味道。事实上,直到现如今,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家茶馆或者茶叶店,品尝到舒服、干净的茶叶。哪怕人均消费超过200。
大概工作后某一年春天,收到了一罐龙井茶叶,被告知是龙井茶,从熟的朋友家搞来的,好茶,分你一点。
就像在遇到投缘的人之前,你是无法体会到那种生活的招式不一样但本质一样、三观一致、笑点互能gete的那种默契,你甚至一度错误的以为这是不存在的。
这是我当时拿了杯子,用最生嫩的泡茶技术(如果称得上技术)随手冲了,甚至没有洗茶,第一泡直接端起就喝,喝完之后,我无法从技术层面说出它的好,比如初入口,舌面生津,舌底回甘、胃里blabla(事实上我现在也说不出这样的技术词语),但是它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茶叶中:“干净”,“舒服”,“空气中春天的味道”。对,就是这一小撮的绿色叶子,在滚烫的水中翻滚之后,竟然给我带来了关于春天的想象。
第一泡茶,很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通向茶叶世界的起点,前提是如果你想踏足进这个世界。从这个角度,我和送我茶的这朋友友谊会经久不衰,毕竟是我的恩人呢。当然,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接下来,我进入到一段就算回忆起来也让自己不屑的茶叶装逼历史。我逛茶叶市场,茶老板给我泡各种价位的茶,边喝边跟我说,这个茶的回甘会更持久,这个茶的原茶区blabla,我其实根本体会不到他说的这些,只是机械的挑最贵的买,当然买一小丢。
然后在这几年转转的城市中,寻觅各种茶馆,这些茶馆风格不一,有走传统路线,进门有个大缸假山流水之类的,有走文艺路线,糊纸的灯罩懒洋洋的猫,有走庭院路线,露天室外有池塘(大小不一)绿树小花以及蚊子。但共同的特点是,茶钱不便宜,茶是一律的不怎么样。但是这并不阻挡我在weibo、wechat晒各种low爆了的照片,试图营造出一副云淡风轻茶中品味人生的形象,但我知道我内心的惶恐、焦虑、随风飘扬的感觉,在这种随手泡随手喝随手拍中愈演愈烈。
我和冯娟,相识在老友的生日会上,冯娟给我们泡茶喝,我那时对茶有一定的了解,时不时会冒出点可能老茶客才知道的茶的品种或者术语,后来加了这姑娘的微信,原因是她泡茶的时候,安静,不怎么说话,很美。
再后来,我离开上海,又回到上海,五一从老家回上海下了虹桥火车站,直接往冯娟家走,去喝茶。那时的我,瘦、弱、一阵风随时能把我刮走。我幻想着从一泡茶中,去解决俗世的问题。这是对茶的妄念,也是大忌。
我大概去了几次,然后很久没去,但是私底下不间断找冯娟拿些茶,或咨询点和茶相关的事情,比如说有个当年花了几千块钱买的公道杯手柄掉了,去哪里修补之类的。这一年多,喝的茶都是冯娟这拿的,早上到了办公室,丢一小撮在马克杯,公司饮水机的热水对着茶叶浇,第一杯水会倒掉,然后再次接满马克杯的水,拿回工位,打开电脑,喝一口茶,开始一天的工作。我天生对咖啡无感,不觉得好喝也并不能解困,目前为止唯一能解我困的饮料是茶,但是神奇的是晚上我喝再多的茶也不会影响我的睡眠。
直到昨天,大半年没见面,去冯娟家喝茶,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几乎认不出我了,你是胖了吗?
对,是的,我胖了10斤。我很开心的回答。
对于一般女孩子来说,胖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但对我来说,并不是这样。日渐消瘦和日渐发胖痛苦程度是一样的。这一年来,我致力于以增加肌肉为目标的增肥。事实上,持续的瑜伽、有氧运动等,身体已经给了这些坚持最好的回应。
许久不见,说些不咸不淡的话,比如wifi是什么,以避免空气中一点点的小尴尬,因为我其实还是个蛮不能自来熟及有些许社交恐惧症的人。
但是很快,10句话之后,甚至可能不到10句话,我也忘记是哪句不咸不淡的话的契机,我们快速的进入到很多哪怕多年朋友都不会轻易开启的话题,对于时间、生活、经历、生命的感悟共识。
聊这样的话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给你一个契机,地利给你一个安心的环境和氛围,人和给你一种互相能懂有共识有碰撞的聊天对象。
聊这样的话题最容易出现的尴尬,一方说的很high,感动了自己,另一方屁的反应都没有,随时想掐断这个话题另开一个主题,比如最近杨幂和李易峰的事你听说了吗?
最难得体验是,你出的每一招,对方能接住,然后对方说的每一个点,你能get到。互相之间诉说不同的故事,但最后都殊途同归,达成同一个共识,碰撞之后在原有共识基础上产生新的点。
这就像喝一泡茶,不带着任何目的,从茶叶罐里倒进紫砂壶,烧水的过程中,你认真的观赏它的样子,了解它生长的环境,成长的过程。然后水开了,注水、闷盖一会,倒出第一泡茶,拿起紫砂壶,闻叶底的味道,然后再次注水、闷盖、将第二泡茶汤倒进公道杯,之后分到茶杯中,再闻叶底的味道,然后端起茶杯,喝一小口,这时候的舌头是少数难得极具存在感的时刻,我也说不出这茶有多好有多贵,但是身体告诉我这茶是干净的、舒服的,这就是好茶。哪怕我的泡茶技术还很差,但是好茶的本质,就在那里。泡茶的人的职责是通过泡这一系列动作尽量还原这款茶的本质,喝茶的人的职责是通过喝这一系列动作尽量理解这款茶的味道。
茶和人各自尽了自己的责,就是难得的一次茶的体验。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如一开始说的“你都不了解它,怎么泡它。”
就好像泡一个姑娘或者一个男生。
她是哪里人(产区山头在哪个)
她的童年青少年是怎么过的(生长环境是怎么样的)
她经历了什么之后的三观是什么(采摘之后的制作过程是怎么样的)
她的喜好习惯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水温,什么样的器具,什么样的水温etc.)
而这一切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好奇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这一切的体验,也许是出乎意料的好或者坏,或者不好不坏。
让人悲伤的不会是:没有收获到hapying ending,而是没有全心的投入导致的擦肩而过或者浅尝辄止或者不曾遇见。
想泡茶,泡人,泡这个世界,没有投入好奇心和注意力的了解,又怎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