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前看过的文章,今天基本记不得?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却并没有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有这样的困惑。后来,我逐渐意识到:那是因为没有思考。孔子在《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可到底应该怎样思考呢?我的体会是:读完之后,一定要有“输出”,而思考就是阅读与输出之间必经的过程。
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偶尔会让她口述日记,然后帮她写下来;后来,她有了自己的QQ号之后,我会帮她把写的比较成功的作文输入到QQ日志上;今年开始,我又要求她每周写一篇周记。原本的初衷是培养她的文字表达能力,后来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辩能力、沟通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写作来培养的。现在我更加鼓励她写读后感,因为我相信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自从有了这个认知,我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也因此有了写作的“任务”,我发现再去阅读或是学习课程的时候,记住的东西多了很多,学习效率好像忽然提高了,而且会不由自主地去观察生活,进而发现一些忽视的东西,这大概就是“输出”的压力吧!“输出”可以是一段书评、一篇私密日记,只给自己看;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次“微讲堂”,说给别人听,或是写给别人看,就是与人分享。据说,一项知识如果你和人分享三次,就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且终身不忘。所以,现在的我更愿意选择第二种方式,也因此坚持在微信公众号和简书上持续输出。
后来读到罗振宇的文章《解决知识焦虑,全靠这5招》,其中提到一个关键词“缝合”,顿觉眼前一亮。
罗振宇说:“知识是自己的事,是从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识从你眼前飘过,你必须缝一针才是你的。怎么缝合?很简单,表达一次。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觉得特别好,收藏。这个收藏没有用,过了几天,你全忘了。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写一句话。就像我每天写罗曰一样,看完之后写一句,这个知识我觉得哪儿有趣,这就叫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分享是输出,那么思考就是“缝合”的过程。当“碎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阅读的标签,那么就让我们用“缝合”将学习进行到底。
分享
【作者书签】五月轻风:认真工作、认真生活的资深文艺女青年一枚,一个70后的职场妈妈,始终坚信: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要把最好的自己呈现给孩子。
微信公众号:职场妈妈的阳光小屋 mmbbyg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