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闺蜜在老家小城最好的高中当老师。高考结束那时候,她给我微信,说有个朋友家孩子要咨询下报考哪些专业比较好。
这个问题挺大的,我没有立刻回她微信,而是和老公,还有几个朋友聊过天后,才回她,而且是用微信文字回复的,我本来想语音或电话,但为了保证信息存留一致性,让她可以直接发给咨询的人,我用了文字。
下面是回复她的截图:
我主要是从选专业的角度,结合自己成长经历,并考虑小城里孩子的特点给出的建议。我以为自己已经想的很全面了,想着能给闺蜜的学生们一些有益的建议,还蛮自豪的。
(2)
回复她后没两天,6月22日,罗辑思维罗胖早上发了一条语音,竟然也提到高考填志愿的事情。
我印象里他都在推送很前沿、高端知识和观点啊。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会关注生活里的这件事情。
不过他说的是:城市最重要,专业最不重要。
他的理由是:
他们那年代上大学所有人生选择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结果,而现在呢,哪有什么确定的好结果?就算看到一个好专业有前途,等你毕业时,可能已经不值钱了;一切都在变动之中,甭想靠一个选择就能锁定一个好结果。
他建议:
现在的年轻人的选择应该是为了更多的选择,为人生找到更大的腾挪空间,所以城市最重要,专业最不重要。
那天早上听到他的推送,仿佛被人当头打了一棒,我赶紧把罗胖这段话打出来发给闺蜜,跟她说,我之前说的很不全面,竟然就专业说专业,都没跟她提城市。
我很惭愧,罗胖果然是罗胖,怪不得他兜售知识那么成功,他的理念比我这个比他小了好多岁的人,都走在前面不知多少了。我反而还停留在过去的年代里。
(3)
跟闺蜜交流后,我不禁想起了十多年前自己填志愿的时候。
闷热的夏天,在小县城里有种随时化掉的感觉。满大街的人来来往往,似乎与往日并没有任何不同。
只有焦躁的我,在那个蝉声阵阵的夏天里,捧着《志愿报考指南》如同看天书一般。对专业、城市都是没有任何概念。虽然我会考试,但我对外面的世界所知甚少,也不是很关心,因为那时候老师们都说,你只要考高分,其他不要管。
我想,可能现在很多小县城的学生也接受着这样的说法吧。这怪不得老师们,给那些孩子讲述职业生涯规划,讲述大学生活,他们真的没有概念,有这个时间不如多刷几道题多考点分。
那时我自己很想上南京大学,但恐怕落档;我舅舅做生意,常年在外面跑,他跟我说选南方的,沿海的城市;我后来写了东南大学的志愿书,自觉比较保险,但提交那天,在一个更加年长的长辈建议下,改成了哈工大。
然后我就去了遥远的哈尔滨,在冰天雪地呆了四年,到现在讲普通话还带点东北大cha子味儿,哈哈。
我并不后悔去哈工大,在那里我得到了很多,终生受益。但哈尔滨这个城市,美归美,却真的让我和在北京、上海、沿海城市的同学们,视野上有差距。作为一个小镇女孩,如果大学去的大城市,我想或许成长会更快吧。
(4)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一个决定改变终生了。人生更像是流动的河流,一个决定或许会改变一段时间内的走向,但最终这条河流的宽度、走向、样子还是由许多因素、许多选择共同决定的。
但人生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重大的决定。比如,高考以及填志愿,比如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现在有句著名的话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的确,不是说之前是错的,没有对错,走过之后发现没有什么路是白走的,都有用。但有的路,更符合大势,更聚焦。从这个角度来讲,短暂的人生里,能做出走这些路这样的选择,实乃幸事。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想我会按照城市、学校、专业的优先级做出选择的。因为确实,现在城市的“势能”要远大于学校和专业。在一线城市学习成长的同学们,比二三线城市大学的学生得到更好机会的概率要大得多。虽然不保证会比小城市大学生更加优秀、毕业后更加出人头地,但从概率统计上讲,真的更多机会更多选择。而这,对于小地方出来的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不过了: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已经落后已经贫瘠,大学时代真的需要一个丰富开阔的环境,来激发出他们本来或许早该体现出来的能力啊。
而为什么学校还要比专业排在前面?因为学校决定了你和什么人在一起学习和成长,那种氛围对于三观还未彻底稳固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两个重要事情之下,“专业”真的没那么重要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取代了专业成为更加重要的东西。而且如今从事自己本专业的人士比例已经不是很高,未来随着新技术迅速革新只会更低。所以我排出了①城市②学校③专业的优先顺序(当然也要综合考虑,这只是一个大体原则),这个比较难以选择的问题也终于理清楚了。
*******
感谢您阅读我的文章。我是一个85后宝妈,白天上班忙项目,晚上带娃喂奶,21:00-23:50在码字 :)作为一个沪漂小镇姑娘,现为资深地产策划,我会持续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心得和干货给大家。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