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粽子》一诗作者为清代诗人谢墉。粽子是用箬叶包裹糯米煮成的一种中国传统美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黎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黎。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赠送,或言为祭屈原,故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这首诗描写了粽子的原料、制法、形态,节令风俗。寄托了自己对远方母亲的深切思念。
【原诗】
《粽子》
清 谢墉
玉粒量来水次淘,
裹将箬叶苧丝韬。
炊余胀满峻嶒角,
剥出凝成细纤膏。
土俗清明供祀墓,
诗家端午吊离骚。
年年令节春徂夏,
丙舍南瞻念母劳。
【注释】
1. 玉粒:喻指白色晶莹的糯米粒。
2.水次淘:次,接下来。接下来用水把米淘洗干净。
3.箬叶:箬竹的叶子。箬竹是我国长江流域特产,叶子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可以用作裹粽子。
2. 苧丝:苧,音[ zhù ],苧麻,茎皮可做麻。苧丝就是苧麻做的丝绳,用来捆粽子。
4.韬:读tāo ,掩藏,在这里指用箬叶和丝绳把糯米包裹严实不外露。
5.炊余:炊,烹饪加工食物,炊余是指粽子煮熟了。
6.崚嶒:[ léng céng ] 形容山势高峻。这里形容粽子多角的形状。
7.细纤膏:膏指动物油脂,凝结后颜色洁白,细纤膏指剥掉粽叶的粽子表面细腻洁白如凝脂。
8.土俗:民间习俗
9.祀墓:到墓前祭祀亡人。
10.诗家:诗人
11.吊离骚:祭吊诗人屈原,屈原作《离骚》,这里以“离骚”代指屈原。
12.节令:指端午佳节,时间在每年春夏之交。
13.徂:读cú,往;到
14.丙舍:简陋的房舍。东汉时宫中房屋按甲乙丙丁分等次,丙舍属于次等宫室。
15.南瞻:向南遥望,瞻,向远处看。
【译文】
量取洁白如玉的糯米用水淘洗干净,用箬叶严密包裹用苧麻丝线捆结实。
煮熟的粽子挺实饱满棱角分明,剥掉箬叶粽子洁白如同细腻的凝脂。
民间风俗人们在清明用粽子祭奠先人,诗人们却用粽子来投江祭奠屈原。
每年春去夏来之际的端午佳节,总让我遥望南方的故乡旧室思念辛劳的老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