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感觉出韵味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四天代五年级语文课。 课前:1.一分钟数呼吸。2.一分钟听心跳。端坐,放松身体,感受自己的心跳。鼓励孩子专注去听,没有听到也没关系,只要保持去听的状态就很好。有4个孩子举手,感受到了心跳。这几天,四个孩子的表现都很沉稳,安静,眼神明亮清澈。这样的结果让我坚定了带着孩子做身体功课的信心。 学习古诗《鹿柴》,《语文天地》的内容,原计划读读背背,简单交流即可。教学时,学生们的交流只是看着自己的资料念一念古诗大意,没有自己的感悟。改变计划。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生:(齐答)韵味。 师:第一篇课文,你感受的是什么的韵味? 生1:歌曲的韵味。 生2:脸谱的韵味 生3: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师:第二篇课文呢? 生1:自然的韵味,读书的韵味。 生2:生活的韵味。 生3:喜欢的韵味。 师:通过预习,这则古诗你感受到什么韵味? (他们满脸疑惑地望着我。) 师:我们试试昨天学散文的办法:看文字,蹦画面,找感觉。也许就可以体会到这首古诗的韵味。 (学生小声读,闭眼感受脑海画面,然后分享。) 生1:我看到一座很大很大的山,树木参天,看不到一个人。感觉很空。 【板书,空旷】 生2:我也看到没有人的大山,但是仔细听,能听到人的说话声。 师:什么感觉? 生2:说不清楚的一种感觉。 师:嗯,能感受到,无法说清楚,也是一种感觉。 生3:我有一种很静很静的感觉。 【板书:寂静】 生4:我有补充:我也听到了人的说话,但是山太大,找不到人影。 师:这里很奇怪呢?明明听到“人语响”,咱们怎么还有“静”的感觉呢? 生:山大,空旷,只听到声音,不见人影,就显得更加静。 师:这种写法我们在哪首诗歌里感受过? (孩子们望着我,不说话。) 师:月出惊山鸟—— 生:(部分孩子接诵)时鸣春涧中。 生:(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这里是反衬,“以动衬静”。 师:准确的说,这里是“以响衬静”。

图片发自简书App

师:大家从前两句诗读出了“空旷”“寂静” ,后面两句呢? 生1:我脑海里看到这里的树木长得很茂盛。却没有人。只有阳光照射进来,很幽静。 【请生板书:幽静】 生2:一条小路穿过森林,感觉又深又远。 【请生板书:深 、远】 生3:阳光照射到青苔上,有一种冷的感觉。都长青苔了,说明这里极少有人来。 【请生板书:冷】 生3:我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请生板书:阴森森】 师:(指着板书,将“幽”和“深、远、冷”连线)幽静,幽深,幽远,幽冷,还有的感觉到阴森森。你们的感受好丰富。首先尊重自己的感觉,然后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诗歌,确认自己的感觉是否符合诗人要表达的感受。 (生小声读,感受) 师:读过之后,再看看这些词语,有没有调整? 生:我觉得“阴森森”不太清楚符合作者的感受。 师:具体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不合适,但是说不清楚。 师:嗯。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比较一下这些词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幽静,幽深,幽远,幽冷,阴森森。 生:前三个词语读着,心里舒服,后一个词语读着,心里不舒服。 师:阴森森,感觉是有点瘆人。这个词语放在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中,合适吗? (学生摇头。我划掉板书上的“阴森森”。) 师: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全诗,感受诗歌里的“幽”。 (齐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师:这首诗,一二句有声音,“以响衬静”,三四句的阳光与青苔带来色彩。诗歌由“声”转入“色”,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幽静、深远的画。一个人要在怎么的状态下才能感知并描写出这样的画面? 生1:不急躁。 师:嗯,言为心声,一个心浮气躁的人,肯定写不出这样的诗。 生2:作者的内心很宁静。 师:你是作者的知音。作者是谁呢?你们了解诗人吗? (学生们摇头。) 师:学习古诗,要去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背景。你们去查查王维的资料,会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我们明天再做交流。 师:最后两分钟,写下你本节课的收获,给自己一个交代,看看自己到底学了什么?有哪些地方下一次语文课还可以做得更好,并给自己的上课满意度打分,看见自己的努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