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说她和男朋友复合了,我于是生气的挂断了她的电话。
别乱想,没有狗血,只不过因为我知道前因后果,所以替她觉得不值罢了。
朋友是电台主播,唱歌跳舞样样上得了台面,独立、坚强、有主见,正可谓胸大活好不粘人。男朋友呢,初次见面给人的印象倒也不错,长相清秀,为人忠厚。一开始我们都挺看好两人的,没想到,在一起不到一年,朋友就跟我说分手了,原因是两人一次吵架中男方动手了。朋友给我发照片看被打的淤青,毛骨悚然,真的是毛骨悚然。所有的伤痕都赫然呈现在脸上,我当时气愤的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一边带她去看病,一边安慰她这种男人不要也罢。可是没想到,这才不到两个月,两人就又和好了。
说实话,在男女关系中,我最不齿的就是暴力。因为施暴行为多是在协商解决无果的前提下开始的,这也就说明施暴者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控制能力极差,同时又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一个连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无法管理的人,我是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和他相互扶持着走过一生。
我们常说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儿,这其中的“一辈子”并不单单指时间的长短,还包括所有或大或小的麻烦。我为我朋友所不值的是,一个还没有和你走过婚姻程序的人,甚至还没有和你事无巨细的生活在一起的人,就可以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大打出手,那么将来那么冗长和繁杂的“一辈子”你真的想好面对了吗?
02
之前我送外甥去绘画班的时候,碰到过一位父亲带着孩子来上课,一言不合,他对自己的孩子就拳脚相向。一开始站在门口,孩子看起来有些不愿意进去,这位父亲二话不说,单手拎着孩子的胳膊,就把瘦小的孩子像小鸡一样拎了起来,然后扔进了门内。孩子依然站着没动,父亲于是一边大声喊着“快进去”,一边抬起脚在孩子的屁股上就是一脚,孩子被踹的一个趔趄,被迎面而来的老师接了个正着。
事后我问过老师,老师说天天如此,别说孩子了,他们都快要习惯了。
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好像向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曾经我和同事聊天的时候,大家说起自己幼年时的挨打经历,简直侃侃而谈,最后的总结就是这世上没有不挨打长大的孩子。所以我的出现让他们觉得甚是惊奇。
没错,我从小大没有挨过一次打,但是却并没有成长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我的同事甚至在得知我是独生子女,并没有弟弟或者妹妹的时候,诧异万分,因为他们觉得我的言行举止俨然像一个以大姐姐身份长大的孩子。其实这主要源于我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就是要求我以姐姐的身份去照顾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这样一个无暴力家庭长大的我,对新闻中的所有暴力事件都不忍直视、不敢相信。我不明白多大的仇恨可以让一个人放弃理智,像个疯子;也不清楚这些施暴者在施暴过程中会获得怎样的感受。对我而言,这些都是我从没接触过的真空地带。到现在,即使有时候已经非常非常之生气,我都从来没有真正动手打过谁,包括家里的宠物狗。
因为做不到。
周冲说:“暴力是会继承的。”
我深信不疑。
我一直认为但凡有这种暴力倾向的人,曾经都或多或少属于被施暴者。因为他们曾经感受过暴力,经历过暴力,内心深处在暴力的阴影下一直没能治愈,所以才会在有所谓的“能力”的第一瞬间,想要实施暴力,就像释放自己。
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炮弹,只需要一点点微弱的火苗,随时都可以引爆。
当然,我也知道现在很多“熊孩子”让家长束手无策,不打不行,这些以“教训一下”为出发点的打骂我都可以理解,但是“教训”毕竟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怎样更好的把握这个度,也是每一位家长需要研究的课题。
03
在网上搜索“暴力”,出现的多是丈夫殴打妻子,父母殴打孩子,老师殴打学生,或者子女殴打老人等的新闻,不难看出,这些新闻中的施暴者与被施暴者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我强你弱”关系。当然了,要想施行暴力,不比对方“厉害”怎么能行呢?“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从来都是暴力情境中的“黄金原则”。
由此也可以看出,施暴者大多都是对自己极度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人,从而试图通过“武力”征服他人,以期让对方对自己听之任之。
说白了,暴力手段的运用其实属于情商低下的表现。施暴者往往都是因为争不过对方,还无法巧妙化解难题,觉得自己处境很尴尬,只能通过这种“稳战稳赢”的方式,让对方闭嘴。
真是LOW到爆!
所以不管是备受万人瞩目的明星,还是街头巷尾的大众,只要确认此人有过施暴行为,我都会打从心里鄙视他,纵使他衣冠楚楚,光彩照人,也依然让我觉得不齿。
讲真,好好说话,不要动手,很难吗?
在国家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一直以为暴力已经离我很远,直到听到朋友的故事,才发现它其实就在我身边。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网上翻阅了很多新闻,震惊于那些常年遭受暴力却不敢声张导致最后被活活打死的可怜人,也愤恨于那些长久施暴却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的衣冠禽兽。
现今,在学校暴力等问题上已经引起了大家的足够重视了,可是关于家庭暴力,我们要走的路的还很长。
柴静曾在《看见》中说过一句话,在中国,男人打女人不行,但是老公打老婆可以。
书中,柴静写很多女人因为不堪忍受长期的家庭暴力,要么选择自杀,要么选择杀死老公。而那些选择杀死老公的人,最后都被判处死缓或者无期。甚至警方在查案的时候,也会选择性的忽略她们被施暴的生活,仅仅让她们阐明杀人的细节。
因为社会的不重视,被施暴者的懦弱,所以暴力才一直得不到制止。而我能做的,也不过是希望那些披着完美家庭外衣却正在承受家庭暴力的人们,可以勇敢的站出来,然后坚强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