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觉得生活很残酷,但是也平平安安的过来了。
还觉得挺幸运的,直到疫情,亲生经历过后,才发现,最坏的永远在未来。
而我一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也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当意外发生的时候,我有什么抗风险的能力。
上学的时候也经历过很多次这种天灾人祸,比如股灾雪灾洪水地震,那个时候还不算是亲历者,能感受到经济压力的是父母,而感受到切身之通的,是那些身在其中的人。
有个大佬说过一句话,说那些孤儿挺幸运的,他很早就明白了,只有自己强大才是真正的依仗,你从来无人可依。
这样的道理明白的越早越好,明白的越早,你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做很多。
从前我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大约是这个人怎么可以说出如此冷漠的话。
直到后来,我发现自己需要成为别人的依靠,而我从来都无人可依。
我的原生家庭好几口人,我不是孤儿,但是我感觉不到任何力量,我们光是自己生存,就花光了所有的力气。
每个人能顾好自己,已经是极好的事情,事实是,当我们不能成为彼此的助力,那么就一定是负担,人口越多负担越大,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各种意外都会找上来,这里没有光,也没有希望。
上学的时候,因为棍棒加身,我其实是不喜欢的学习的,这种态度,其实无关学习,更多是无知。
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不知道为什么挨打,不知道为什么被嫌弃被打压,但是那些施压的反抗情绪是积累的,导致学习成绩一直都是普普通通。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上大学,那个时候隐隐约约明白父母幸苦,可还是不爱学习。
说道这里,我想起来,这么几十年,跟父母从来没有交流过,比如我喜欢什么,我对某件事情怎么看的,她们又是怎么看的,为什么呢?
哦,对了,没人关心,这个环境里,除了生老病死,没人关心另外一个人。
如果有对话,那一定是批评、指责、干涉式的,而不是倾听、理解和包容。
后来到工作,工作很多年后,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基本上就是生存本能,这个生命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有,那应该是父母的养老工具。
这种无意义感,持续的推动我想要进行一些极端消极的伤害自己的行为。
虽然我没有实施,但是这样的的思维方式,被厄运找上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一切都不是特别顺利。
然后有一段时间,跳槽涨工资上瘾,五六年间连续跳了十几家公司,工资翻了几倍,然后一看身边的人都比我高,还想要更近一步。
但是这个时候,到达了一种瓶颈的状态,就是光通过跳槽已经不行了,然后就来审视自己的能力。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能力还挺不错的,后来发现自己对标的是那种混日子的人的工资能力,想要往上再走,要么是技术专家路线,要么是管理路线。
还在迷茫的时候,疫情来了,没有被裁员,自立离职了,过了一年,公司大裁员,接下来嫩能听到的最多的消息,就是谁谁谁又失业了。
那个时候尝试投了下简历,我以为自己能力过硬,不必担心疫情的影响,现实啪啪打脸,投了几个月,从极度焦虑到逐渐躺平,然后安慰自己,既然暂时找不到工作,那不如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事缓则原。
因为有存款,休息的时候其实挺开心的吗,但是很快就变得乏味,这不是我要的自由,完全是两回事,然后发现了一种怪圈,上班想离职,离职想上班。
准备写小说,甚至还为此专门租房租搬出去了,他喵了,老样子,写了几万字,垃圾一样的东西,坚持不下去,在离职的两年内,我也不太记得清楚我到底离职多久了,反正写了不到二十万字。
前前后后找了几个编辑,稿子改了很多遍,水平越来越低。
然后就一直想,两条路,要么回去上班,要么写小说,我自己用事实证明了,我写小说坚持不了。
那就是回去打工,继续做原来的工作,还是别的什么?有什么区别呢?
死活想不通,我自己脑补了我老得牙都掉了的时候,还要出去找工作,然后被人赶走,瑟瑟发抖。
但是事实是,人活着就需要工作的,无非是做什么工作,为了什么而做,者两个问题成为了最大的困扰。
某一天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个姐姐,在婚姻里被背叛被家暴反正就是特别惨,然后离婚自己开淘宝店,赚了很多钱,这里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她提到了几本书,我get到精髓是,我们在学校学的那些东西,九牛一毛,对我们的成长的帮助微乎其微。
然后就开始看书,久旱逢甘霖那种,疯狂的看了几个月的书,什么书都看,然后发现自己是个白痴,这里的白痴的意思是认知混乱,而我之前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混乱割裂的认知,比如工作能力的瓶颈,比如垃圾一样的小说,又比如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痛苦,这是第一个阶段。
接下来就针对自己的认知缺陷,看一些心理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资源,然后就越学越感觉自己在知识上的匮乏,这些东西原本是家庭教育的内容,而低认知的家庭就完全不存在这回事情。
看了一些书,对自己了解了一些,然后开始对自己缝缝补补,然后放过了自己心里的那些执念和怨恨,把那些感受痛苦的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的认识和改变更感兴趣,这是第二个阶段。
后面就是逐渐的,一点点的,细微的改变,每一点改变都令自己感到兴奋,这个时候逐渐感受到希望、生命、幸福、意义,然后慢慢看见了自己,这个时候才想着要为自己做什么。
不知道讲哪里去了,反正就是通过看书,发现现在这种找份工打,升职加薪的这条路,这种想法,还是不能抗风险,每一次经济周期变化,都可能把我现在选择的职业,或者我选择的不同的职业,都又可能被淘汰掉。
然后又重新再来,去跟年轻人拼什么?年轻人便宜还听话,拿什么跟人比,重点是如果我的目标是找一份工作,那我的处境其实跟之前一样,只会梗糟糕,也许我来不及升职加薪又出点什么事情了。
这些意外我是半分力气使不上的,什么都不能改变,所以问题还是在我身上,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外界的各种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少不会毫无招架之力,一个回合就KO。
然后读了一段时间之后,选了一个风向,想做开发,当时的想法是,在现在或未来,写代码都不会成为过时的能力,然后兴致勃勃的学了几个月的开发。
以放弃结束,放弃的理由是现在也不缺开发,我拿什么跟人竞争?哦对,学习之前我想过这个问题,然后当时的答案是很多开发代码能力、工作态度真的垃圾的不行,很多开发失业是因为需求紧缩的时候,垃圾就被淘汰的,高端的技术人才永远都被需要。
退一万步讲,就算失业了,还可以自己开发产品。
而且就算这个职业消失了,优秀的人能轻易的完成跨界的能力转化,用自己的技能新的职业赋能,高级的写代码的能力永远都是加分项。
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就是我自己本身,然后又回到那个问题上,做开发我就不会失业?就永远具备生产能力?答案是不能,然后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也不算是白费功夫,这一次也有很好的地方,比如选的课很棒,老师讲的东西很容易吸收,后面就算自己想要做产品的话,课程大纲搂一遍,一遍百度,也能勉强做出来东西,算是技能储备吧。
然后又混乱了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又去学产品,这次选的课也很棒,不过到现在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
这次选择的理由是,如果我能掌握产品的开发、运营,等于我具备了独立的把一个产品从规划、开发、测试、运营的能力,这样的话我不会受制于这个过程中的更多可变因素。
想法是美好的,放弃的理由是什么我都已经忘记了,然后又把我的小说捡起来写,还是很垃圾,但是很明显的主角开始长脑子了,就是脑子还不是特别好。
这个阶段,其实意识到了,自己是在逃避,都之做事情最简单的部分,一旦到了真刀真枪要上实践了,就各种畏难情绪给自己劝退,然后直接转移目标,比如说我写小说去了。
在这里发现了自己的一个死循环,也就是行为模式和驱动力,恐惧和逃避。
小说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工具,一种对自己行为的衡量标尺,我的逻辑,我的框架构思,我的主线目标,这些设定,都在向外表露,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变成了一个我直观的观察自己的窗口,能让我手足无措的事情,主角一定不会知道该怎么办,这就是我的认知的限制的体现。
所以现在在我面前有三个选项:
第一个,写小说,目的当然是赚钱,这个工作被外界影响的程度有限,或者说不会是毁灭性的那种,有了人类以来,小说这玩意就没消失过,只是表达方式更多,比如戏剧、电影、电视剧、话剧等等。
第二个,做产品,这个问题就很大了,什么产品能赚钱?为什么它能赚钱?我要做什么产品?从零到一,有一万个问题,可行但是我脑子里其实是乱的,没有具体的东西。
第三个,做IP,就是现在的知识变现,个人自媒体,就是会视频剪辑,然后又回到了第二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产品,而且是被平台规则限制的。
然后这三个选项都我尝试过,都没成效,事前迷糊,事中迷糊,事后还迷糊,这样的行为必须失败。
然后我认为最可行的还是回归到这三个选项里面来,可能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用户类的、市场类的、数据分析……简而言之,我只知道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储备欠缺很多。
最直接的方式,找一个产品相关的工作,先干起来,建立框架、流程和边界,简单粗暴的有用。
急功近利这四个字应该表在我的脑门上,然后告诉自己去做更多。
写完了,人是懵逼的,脑子好像又迷糊了,然后发现自己每次看完电视剧、刷完短视频、玩完游戏,脑子就变得越来越不好使,吃完饭也是,迷糊。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