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真理到底在大部分人手中,还是少部分人手中???
这是关于真理的小小悖论,当大多数人认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还是大多数人手中?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确这个“真理”的定义——是吃饭的真理、喝水的真理、宇宙的真理……还是所有一切的原始真理?
细处的真理不宜空谈,所以这里只讨论所有一切的真理。
1.真理无法全知。
万物一直处在变化中,真理也在不断变化,既然一直在变化,那么虽然可能会很屈辱得,一变化就被掌握,但无论如何也无法被穷尽。
如果说真理是一片寂静的海,可以等待人们一点点去蠡测,应该认识到,在技术上暂时还无法实现。
2.可以通过观察、体验、思考、总结、灵感等方式,以类似递归的方式不断接近真理,这种方式得到可以称为阶段性真理。
但这个递归的目标问题是几乎没有边界的,所以只能不断接近,永远无法穷尽。
这里我不用“科学方法”这个词,因为“科学方法”可能产生思想的盲区(这个后面讲)。
3.不断接近并总结的阶段性真理,可以通过学习得到。
通过思考总结,然后传授延承,后面的人就可以不断踩在前辈的肩上登高望远。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从培根到斯宾诺莎、伽利略再到牛顿等等等等。不凑字数了,去翻小学初中的课本吧。
既然阶段性真理可以通过学习得到,那么真理(阶段性的)当然可以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人类通过递归的方式不断接近真理,但这条曲线却不时跑偏,甚至拐弯。比如中国的明清,和欧洲的中世纪。前者把孔子的“礼”越走越小,后者把希腊的文明之光收缩在蜡烛台上。
就思想层面而言,影响这条曲线行程的,大约是认知的偏差,主要有以下4种。
1.人类性偏差。
“因为人总是错误地把自己的意识断言为事物的标准(普罗泰戈拉说的是“人类的尺度”):相反,一切感知,不论是感官的,还是心灵的,都只与人相关,而并不适用于宇宙;人的心灵就如同一面面凹凸不平的哈哈镜,将自身的品质散播到其他事物上……并使他们扭曲、变形。”——《新工具》,培根。
简而言之,这一种偏差来自人类群体的天性。
人类在不经意间就会以自己的认知设定结论,然后通过对事实的选择性认同,巩固并形成顽固的偏见。
解决方法嘛。当一件事激起你满腔热情,那最好的就是把它放在一边,等冷静下来再想想。
个人体验:当时写就一篇自己觉得满意的文章,过个几天再看,好像很一般。过几个月再去看,额,这什么垃圾。要是过上一两年再去看,what's the fuck!!!已经连自己都没眼看了。
2.个人性偏差。
应当认识到所有个体都有其特性,有些人擅长感性思维,有些人擅长理性思维;有些人擅长画画,有些人擅长音乐……有些人在世俗中如鱼得水,有些人习惯性游离在世界之外……
再特殊一点,梵高的星空布满漩涡性二维结构,草间弥生眼里的世界遍布着波点……
据说世界上十分之一的人都有精神疾病,如果加上没被统计到的,也许更多。所以是否真的有所谓正常人的标准?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怎么才能给个人更多的自由去追逐真理?又要通过什么方法,才能从万花纷繁中提炼真理?
3.群体性偏差。
一直跟差不多想法的人待在一起,就会导致思维进入局限。
有人说现代科学知道的越来越多,研究的却越来越少。现代哲学恰恰相反,研究的越来越多,知道的却越来越少。
反正我不是搞科研的,也不是玩哲学的,diss起来毫无压力。
所以,出去走走,没事跨个界,也许会找到新世界也说不定。
鲁迅弃医从文成了大文豪,孙大炮弃医从政成了国父,毛爷爷不做老师,然后成了全人类的精神导师……
4.虚构性偏差。
这是说,所有过往都不足道,什么哲学家、科学家、小说家、艺术家……统统都是无用且垂死的星辰。
既然真理是无限的,那么这些星辰们达到过的,必然是虚假的真理。
偏偏一堆人把他们的想法、技巧、语言视为圭臬,一个人用几十年探究的真理,一万人用几百年去描述。顺便把名人们有几个情人,每次几秒钟都研究得清清楚楚……恰烂饭的。
当然,研究过往的星辰确实具备一定意义,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整体的水平。虽然这一提升相对突破所能获得的提升,微不足道。
嗯,正方一辩发言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