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餐桌上跟一位朋友聊起来心理咨询的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反复强调,在家庭里很容易心理边界不清。家长总是想控制孩子,并且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孩子想摆脱家长的控制,却往往无能为力,最后表现为逆反和青春期。
那么什么是心理边界,如何区分心理边界?在生活中区分心理边界有什么好处?昨天晚上得到直播中,古典老师讲的尤为深刻,我感触较深,在这里分享一下。
你身材比较胖,而别人总嘲笑你的身材。胖是你可以逐渐控制的、如何面对这个嘲笑也是你可以控制的,但是别人嘲笑的行为是你没法控制的。如果你不喜欢被嘲笑,可以选择减重,也可以选择离开这群人,这都是可控的。
心理边界就好像围绕你的自我画的一个圈。心理边界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区分自己和别人,而是区分内在世界和外界世界。在圈里的内在世界,每个问题都有解,可以掌控。在圈外的外在世界,问题都不一定可控。无论是个人发展、家庭、婚姻、政治、经济、文化,总有一部分在你的控制内,有一部分在你的控制范围外。区分这两者的,就是心理边界。
比如,在两性关系里,有人总想着改变对方,或者对方能主动为自己改变。一旦改变了他们就开心,一旦没改变,他们就怨恨——这也是一种心理边界的缺失。
如果这些人的心理边界很清晰,他们就能意识到伴侣是不可控的,不如关注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对方能改变就支持,不能改变,就选择接纳或者离开,至少自己不会受苦。
心理边界不清的人,也不容易尊重别人的心理边界,往往会让他人很痛苦。比如,家长不敲门,就进入孩子的房间,因为家长认为“你都是我的,你有什么好背着我的”。你看,家长缺乏边界,孩子就非常痛苦。当孩子的独立需求没法满足。他们要么就自己创造小边界,搞个你看不懂的小群体,要么就完全丧失自我边界,长大后也容易成为一个没有自我和独立意识的人,没法拒绝别人、或者要求别人的人。
心理边界是一个人的掌控圈、是一个人自我的边界、也是一个人自信的根源。 如果你的边界有洞,要么自己痛苦,要么跟你相处的人痛苦。最终成为一个失控的人。
昨天晚上又有朋友反馈孩子在教育中种种不配合。我给他提了三条建议,一是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我们自身问题的反应,二是家庭生活中夫妻关系要排在亲子关系的前面,三是要区分清楚自己的心理边界。
第一条他非常认可,也愿意回去自我反省。我进一步提出来,希望他在自省的时候能够用纸笔记录一下,并且持续反省,比如每周一次。
第二条他则直截了当的说,自己做不到,因为跟爱人的价值观念差异很大。我进一步问,你爱人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你们觉得什么东西是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呢?
他对我说,以前只是觉得大家的观念差异很大,说不到一起去,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地方差异很大。直到我的问题摆在他面前,才意识到,原来是大家认识的不一致,各自侧重的东西不一样。其实这不就是心理边界不清的表现么?总想越过对方的边界,到人家的边界内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必然得到对方的反感和反击。
谈到这里我猛然间才觉得,原来对我而言,早就开始集中注意力于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尽力去做好自己。即便大家在某些问题无法达成全面的共识,可是我会判断这些事情我自己是否能够做好呢,如果我都做不好,为什么又要求别人做到呢。至少她对于我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于是夫妻之间的误会和矛盾都少了很多,当然争吵也少了很多。她心有怨气的时候,我都能够轻松化解。过去我只会争吵和冷战,现在我们会共同探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起探寻各自的心理边界,更加专注于提高自己可控的范围,相互尊重对方的边界。
更进一步的来看,原来很多家庭之所以出现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大家其实根本就没有心理边界的概念,家庭生活中一切都想控制,都无无法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于是在心理边界上就有了一个巨大的洞,总想替家人谋划一切,准备一切,设计一切。特别是最近两天,因为孩子们马上就要军训了,孩子们还没有怎么样,可是家长们却炸了锅。担心孩子晒伤了,担心教官会打孩子,担心学校会强迫孩子理发,担心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各种担心让人目不暇接。这些都是我们控制范围之外的,有时间担心这些,还不如早点跟孩子深入的沟通交流一下,做好思想工作,教育他遵守军训的规则,鼓励他珍惜军训的机会,去争取更好的军训成绩。
一个能掌控人生的人,一定要有一个清晰、健康的心理边界,这样当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一切都会有解——知道什么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放手不能控制的,专注于能控制的部分 。为什么说“一切”都有解?因为 放弃也是某种解决方式。所以,只要有边界,一切都有解。
追求美好,追求完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人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可是区分好自己可以控制与自己不能控制的边界,接受现实中的不完美,才有机会面对生活中的冷风,成为让其无法吹灭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