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硝烟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儿子从明争到暗斗,再到主动妥协,然而并没有放弃暗斗的想法。而父亲也在表面的妥协之后,仍然坚持着他的观点,依然继续着。暗斗仅仅是因为一个东西——保健品。没错!万千家庭中的父母可能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并身陷囹吾……。
1 缘起
儿子出身在北方一个小乡村,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工作。北漂工作多年,虽然在假期能一家人相见,大多数时间还是与父母相隔几千里。后来探亲的某一天,儿子突然发现,那个慈祥的父母亲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他眼前的父亲,天气冷时里外穿了几层,包裹着他日渐单薄的身体,还有岁月;头发更加稀疏,一顶帽子悄悄地成了他日常的装备;腿脚也越来越不灵便,默默承受着阴雨天时膝关节的隐痛。他眼前的母亲,变化最大的是一缕缕青丝近乎变成白发,在黑色的深景里白的那么扎眼;双眼因为常年严重失眠,目光变得呆滞,甚至因为青光眼让左眼失去了视力。
“是的,他们老了。”他在心底对自己说。儿子深知,天下所有的父母亲都有着那一天,却未曾想过,这一天来得这么早,离自己就这么近。
看到这些变化,他也看到了父母亲的日常。每至早起、中午、傍晚,父亲都会按时吃一堆“药”,父亲也会提醒母亲服“药”。从母亲那里得知,也不知什么时候起,虽然她一辈子不离药,这些“药”也从未中断过。
更让他吃惊的是,这些空药盒在家里像年轻人的零食一样堆了好多,各种包装。在仔细翻看了瓶身介绍后,他断定了这些都是充斥各大媒体的“保健品”——披着“合法”外衣的不明身份者。
2 陷阱
不想承认的事实是,父母亲的日常就这样被保健品裹挟了,而他们的晚年是与这些保健品相伴,保健品代替了子女。尽管现在,儿子已经回到了故乡工作、安家,仅仅与父母亲相聚百里,但还是无法有效和最终不让这些事情发生。
更多的还是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有听广播的习惯,平生又好学习,很多所谓的砖家、教授关于老年病和养生的节目让他痴迷不已。长期的灌输不仅让他深陷保健品的营销圈套,而且将一些奇怪的学术原理和理论传播给了他。
父亲有他自己的观点:“实践可以证明一切”。他固执地认为,自从吃了这一堆药后,他身体没有像别人那样有什么大毛病。老人要多动。实际上,一生辛勤的他自退休后一直在家务农,一年365天有300天在地里干活,这些活动量和干活中的关注力,让他的身体不同于城里的同龄人。
就是这样的父亲,每天早中晚都要服用所谓的“药品”,儿子曾经打开这些胶囊状的“药品”,白色的粉末并没有什么味道,像极了面粉。后来,儿子还亲眼见到父亲用所谓“特制”的白酒(黄金瓶身)服药。这种吃法简直闻所未闻。
每隔断时间,父亲就会接到促销或者免费赠药的电话,电话那端的开头往往是嘘寒问暖。每隔断时间,父亲便要去县城取一回“药”,曾经用装粮食的袋子背了半袋子。
3反攻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当儿子有一天无意中接到打给父亲的促销电话时,他愤怒了。
首先是纠正父亲的错误认识。儿子每每在电话中告知父亲,保健品并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功能,更无须说包治百病。保健品也不是全无效果,全无好的产品,但不能轻易相信广告吹嘘中的那些神通广大的产品。
其次,联合姐姐等与家人一起劝导,不能一味依赖夸大宣传的保健品,不要接和理会那些营销电话,不能轻信江湖骗子而上当受骗。
再次,通过网络查证这些保健品的真伪信息,将网上披露和曝光的虚假产品和虚假公司的信息打印出来,拿给父亲看。特别是让他明白,就是正规的电视、广播广告也不能冒昧轻信,保健品的媒体营销手段有哪些……。
儿子相信,新闻报道、官方数据、权威说辞,经过很多次的沟通,父亲一定会有所认识,但半信半疑后,购买保健品的行为却没有停止过,成为他一个人的隐秘。这个时候,儿子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4暗斗
电视“神医”的江湖买卖谁包装了这些专家?谁来揭穿医药广告中的权威专家(演技精湛的演员骗子)?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一旦广告涉假责任谁来承担?农村如今盛行的医药销售团伙的真伪谁来鉴别?……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还曾经是媒体一员,儿子深感个体力量单薄;尽管很多次,与父亲的交谈变成了辩论,儿子还没有放弃,这让他萌生了侧面说服、打持久战的想法。
一次,在看到《南都周刊》的一篇报道后,儿子将它拿回了家,故意放在父亲能看到的地方。结果,父亲真的仔细看了。相信很多人看了这篇《推销员自述:我是怎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都会对“保健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相信父亲看后应该褪去思想上的“茧”。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跟千千万万个父母亲一样,他们的确老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安,越来越深感寂寞孤独,但对子女的爱却从未放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还会深陷“保健品”的囹吾吗,子女也会给你安慰吗?
暗斗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