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编教材五日心得

被关在阳坊酒店里四天,暖和的像一个梦,感冒时刻骚扰自己。工作任务还挺繁重,生活的又格外的规律。回到房间就是躺下,没有来的及记录,是种遗憾。于是现在回头回顾一下,写点心得吧~

关于“先做强再做大,先标准化再统一化”

    这个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联系一下现实就是我们作为地方分校,疲于各种解析视频以及进门考等内容的制作,会分散掉很多教师的精力,对于自己的教学和服务都会有所影响。作为一个教研组成员,其实我理想中的教研应该是制定更好的讲课方法与形式、提供更好的内容与资料给到我们的孩子。

    不过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更多地使用的是苏教版,而集团统一的内容针对的是人教版,对于实际授课是很有影响的,学生的知识储备、校内进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一套更适合本地化内容的产品也是必须的。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教研组已经将目前教材配套的所需资料基本配齐,每年进行补充的电子化即可。说实话,就这一点来讲是很骄傲的,自己做了很多也很有意义的事。但是怎么办呢,领导眼里,不会外化的教研不算教研,我们也要准备换成集团的B。内心又是恐慌又是无奈,总在折腾,每周能分给孩子的时间有多少一点儿呢?

如何做一套好的产品?

    首先,必须有的学生版+教师版+练习册+测试题。都应该有,也就是基础资料完备。其次,我们的课堂提供给家长和学生的,应该是别的渠道得不到的教学资源与学习体验。关于这个,就可以通过编教材的过程来详细说说了。

1.  学生版中很注重题目知识点的衔接。一共四道例题,例题和练习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例题与例题之间层层递进,整讲基本是只有一个知识点,贯穿始终。不像从前一样更注重知识点是否全面,而是把一个切入点,基础的部分,让学生能够吃透。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是特别好的。举个例子,我负责的鸟头模型,比较常规的想法是把三种(共角,对角,互补角)鸟头模型都进行讲解,但和指导老师讨论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我们只讲了共角这一知识点,后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共角的延伸。根据这个来学大概可以学的更透。

2.教师版的全面令人发指。手写板书,每个题目的设计思路以及前后衔接,讲解方式等等简直是在写逐字稿了。这样的教师版,会更帮助新教师的备课,以防出现某些不良情况。不过我也会担心老师是不是会太依赖这个?

不过不想继续写了。暂停了。

其实那几天主要学到的还是拆解题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