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feed流
为什么很多工具APP会内置新闻feed流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产品层面。从产品层面来看,不少工具类APP的定位是提升用户的日常办事效率的,因此,很多工作APP的一个共同难点就是如何盈利。
而通常APP的收入来源有两种:用户付费和广告赞助。对于大多数工具类的APP来说,让用户付费无疑是提高了用户的门槛,是杀鸡取卵。而第二种广告赞助,对于工具类的APP来说也是略显尴尬,因为用户在工具APP上的停留时间通常不高,很难与广告商进行对价谈判。
因此,内容中的feed流无疑是吸引用户停留阅读的一种手段,通过内容的feed流可以实现:1、增加用户的粘性和平均访问时长。通过输出PGC形式的内容,可以让用户在使用刚需低频工具的时候,获取到可能感兴趣的咨询,这些用户下次再使用工具之外,还会因为这些价值比较高的PGC内容打开APP,对于工具类的APP来说,也就是额外的UV了。2、为内容场景化做铺垫。从工具类的APP生命周期来看,比较成功类的工具类APP都是从刚需低频,甚至是非刚需低频慢慢向刚需高频场景业务进行延伸和拓展,但这个拓展会有一个过程,与其生硬的在APP中植入商城或者是社区元素,不如用内容的方式,将商城或者是社区等功能串起来,在用户心志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以内容代功能的形式出现,用户的接受程度会更加的高一些。
2、运营层面。从运营层面来看,feed流好处是可以通过中心化的运营方式将PGC的内容投放给用户,为运营人员提供触达用户的抓手。运营人员可以在feed流的过程中,穿插对于新产品,新功能和新场景的运营引导。一些热门节日,活动或者是产品发布时,也能集中一波发声,甚至是与用户开展一些引导性的互动。
3、商务层面。从商务层面来看,feed流内容无疑给商务玩法带来了更多的空间,主要体现在获取对价资源,合作大产品价值两个方面。获取对价资源是指商务可以与广告赞助商或者是异业友盟商量对价交换的资源。比如在工具类APP通过feed流互相导流,或者是互换品牌曝光,PR稿等,来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做大产品价值是指公司可以把feed流本身里面涵盖的场景放入公司的业务大图中,再跟投资人或者是商务合作伙伴交流中,增加一块或者是多块拼图,从而更高的品牌估值和商务谈判的先机。
关键词(二)启动页广告
微信和支付宝为什么一直没有加入启动页广告呢?
咱们从源头看,做广告是为了做什么呢?赚钱!缺钱吗?不缺!没钱能不能活下去呢?可以!那为什么很多公司还要做广告呢?谁也不嫌赚钱多嘛!
既然不是一件必须的事情,那么就要权衡收益和用户体验。广告的收益是暂时的,流量带来的收益是长远的,所以就是一个问题:如何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去投放广告?
支付宝和微信的广告在哪呢?貌似第一反应只有是朋友圈广告,对用户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么说呢,可能不太直观,咱们来对比一下微博和今日头条就很明显了。后面两家的广告真的是五花八门。
以微信为例,看看他们是如何谨慎处理的
1、投放入口少。想起的就朋友圈一个,而且信息流的展示方式不影响体验。
2、投放频率低。之前一直都是最多一天一条,前段时间对少部分用户测试,一天两条,可以看的出是相当的谨慎了。
3、投放质量高。出了基本投放条件,比如所在地域、年龄、性别、手机型号等等之外,腾讯所拿到的用户资料足以描绘出一个立体的你。腾讯的产品那么多,你的购物习惯,消费水平,银行存款,爱玩什么游戏,平常经常去哪里,你的好友圈子是哪些等等,这么多信息组合在一起,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赤裸裸的暴露给他们腾讯了,完全为你量身订制的广告。当你看到感兴趣的广告时,厌恶感也就少之又少了,反而可能还会有一丝丝的惊喜,“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嘛”。
回过头再来看一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在启动页加广告呢?
启动页是一个很敏感的位置,产品的第一印象,品牌的树立,slogon的灌输,调性的说明等等。门面做的不好,用户就会有心里落差,再传播出去,口碑自然而然不是太好了。另外,启动页是每次启动必然看到的,用户想跑都跑不掉,当然要慎用了!
关键词(三)流量风口
继短视频后,下一个流量风口会是什么?
自从抖音火起来之后,腾讯、微博慌了,开始各种阻击发力,但是感觉为之已晚。抖音之毒或许持续不了多久,那下一个让大家为之风靡的流量入口会是什么呢?
流量风口只是一种很外行的解释,如短视频火了,因为短视频很短,浏览很方便,适合碎片化的阅读。但是流量风口的本质只是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形式的革新主要是依托在技术之上。举例来说:没有宽带,手机的普及,没有CPU的高度集成,那短视频也是发展不起来的;没有微信小程序的架构基建,广告严格的控制,微信圈的熟人链接,小程序也是起不来的。甚至再往前滚30年,没有数字成像的普及,连广告牌都发展不起来。
那么抖音火了,其他家就没有办法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湖南卫视再火也不可能夺走CCTV-5的观众,抖音的崛起只是在内容的呈现质量上高出了同类竞品,优势的同时就是劣势,在吸引眼球的优势下,就滋生了内容的高成本创造壁垒,所以你在快手上很难看到有人去花费大制作去拍十几秒的视频,但抖音上似乎很常见。
那么,其劣势下的产品,就是内容制作上较为粗略的产品,比如说快手,但是内容的粗略又有其优势,优势在于没有什么营养,接地气,所以快手的用户在浏览视频时,就能感觉一种唠家常式的亲切感,看的都是同乡父老的家长里短。
简短的分析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个都不是完美的,抖音也是,何况抖音还是泛娱乐性质的短视频产品,要是再分出了细分化的垂直类短视频产品,制作依然精良,那就是抖音的垂直竞品了。因为瓜分的是抖音的已有用户,而快手本身并不是抖音的竞品,因为两者属于互补性。所谓竞品,是指具有互补替代性质的产品,看抖音和看快手完全是两种内容的需求,怎么能算是竞品呢?当快手进城,抖音下乡,两者才能算是竞品吧。
视频作为一种可视可听的媒体表现形式,也在当下是最普及的方式。在VR甚至是AR生产传播没有普及的时候,表现形式就已经以视频为主了,因为在理解成本上来讲,视频>图像>音频>文字,人脑更偏好理解图像化的东西。
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面对不仅仅是内容表现形式上的问题,更不是嫁接在什么流量风口上的问题,就像抖音火了,其他家再做个短视频平台一样,内容上没革新,又哪能成为风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