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自称“弄球鞋的,限量的那种”,而不是你们所说的鞋贩子。
“网络商圈的全面兴起”
网络商圈的出现,正是我所处的时代。
这个圈子的鞋贩子营运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类:大身段,完成前期积累,提高销售价获取利润;收藏家转型或找到固定进货渠道的个体,起步阶段,牺牲售价,赚取口碑。
我当时所处的位置便是后者。是否在为Fake买单,即球鞋真伪依旧是消费者所困扰的地方。而我所谓的营运手段就是想尽办法告诉消费者,我的球鞋是正品。
“求一双四二半”
营运方式愈发得寸进尺,一个又一个调货群涌现。那段时期诞生了几位调货专家,库存量不到三位数,却做起了百万买卖。如果你对这个说法不太了解,可以留言,因为不少受害者会给你讲的明明白白。
记忆挺深。尽管这段时间的论坛里充斥着对于调货贩子的口诛笔伐,但这些小机灵鬼们(买家),或是卖家,进店总要讲一句“我是调货的”。因为这个词在一段时间等同于“同行给多少?”、“现货?”、“保真?”等等。这个模式的开创为混迹于网络商圈的鞋贩子带来了收益的新方向,也让服务质量和货品质量变得难以把控。信任的透支,不少鞋贩子活的憔悴。
“有钱的地方,有套路”
此时的鞋贩子遭遇了上个时代Sneaker同样的问题,接货、调货基本通过社交平台完成,“如何不被鸽子”、“如何不被口货”、“如何不被‘姜会’”成了新问题——不是每个鞋贩子都能处理好的问题。
金字塔底端,处于起步阶段的鞋贩子成为了夹缝中的求生者。我曾处于这一时期,结识了不少同路人。其中多数不懂创业,没有积累,又何谈资本。他们出顾茅庐,其中的一些轻信别人,被市场淘汰。
庞氏骗局在鞋圈,在我们身边,我们身处危机的边缘。又一个旺季过去,当我们中的一些逐渐展露头角,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才那些发现为销量所做出的妥协已成常态。
和过往告别,时代的齿轮再次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