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练习写作,上知乎一搜,好多人都推荐了《文心》这本书。一看作者,都是牛人——叶圣陶,夏丏尊。
但是,这本书其实给中学生写的。
《文心》是用故事的题材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我们现在改称“语文”,不过范围变广,以前的国文,偏重的是“作文章”。
通过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平易近人而又讲的系统。
朱自清先生说:“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行有了电棒。”
朱自清先生曾经在中学里也教过5年国文,觉得有三大困难:
第一、无论是读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
第二、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
第三、作的方面,总想创作,又急于发表。不感到实际的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浅谈一下我的收获:
1.文章是写作者的经验的东西。
经验分两种:一种是外面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
所以读书的时候没有和作者等同的经验就理解不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想。能得到广泛传播的好文章,必定是引起了普通大众的思想共鸣的。
2.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就如同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
真正的作文是先有感想,生成内容,最后定题目,现实的写作练习多是先给出题目,命题作文。
3.检查
文章写完了,自己一定要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
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做,不论什么事情能够这样认真,成功是有把握的。
在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讲大文豪,比如鲁迅的手稿,都是做过多次修改的,有的甚至修改十多遍!想起那个词“推敲”!
4.作文和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要留心。
承接和转折的地方弄错了,就把一段的意思搅糊涂了,所以一定要辨别了前面、后面的意思,捡适当的词来用,这样作文的时候就不容易出错了。
5.对于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
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
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
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与悲哀,这是情的作用;
对于一事物,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
6.文章容易犯的三种毛病:
一、用词、用语不适当;
二、意义的欠缺和累赘;
三、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平常要在思想习惯和言语习惯上留意。用词、用语恰处处适当,每一句话意义都完足并也并不累赘,而且一直到底,互相连贯,彼此照应,那么文章就通顺了。
7.游记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走到哪儿,写到哪儿,看见什么听见什么都记下来,这叫“记叙”;后一种是用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做一幅画,这是“印象的描写”。
这种方法除了说明文字和议论文字,其他都可以使用。
8.触发
读书和作文是两件事,应当分别对待。不能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对于书中的话,能与平时其他书或日常生活联系,能从自身经验发现旁的意思。
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9.从前的人读书,大多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意也自然了解了。
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做的文字,只需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
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10.写字的4个标准:迅速、准确、匀整和合适。
11.案上一部辞典,胸中一部辞汇,每遇一个辞,未解的就翻辞典,然后编入我胸中的辞汇去,每用一个辞,必在辞汇中周边考量,把适合的选来用。阶级的人有某种阶级的语汇,使用时要各得其所,才亲切有味。
12.笔记
对于有读书心得的记述,可称为读书笔记。
好词、好句,“好”在哪里?
有疑问的与生活能否相互印证?
记录读书心得与研究结果,以备将来查考与运用。这是议论文的态度。
13.作文两件事:“说什么”——内容;
“怎么说”——形式或方法。
修辞学以“情境”为条件。
文章作风来自作者的风度表出,与生活、品性有很深的根源。
14.文章的组织结构不能拘泥于公式,单从平日的生活经验中讨教即可。
怎样开场,怎样说出主要的意思,怎样收尾——“秩序、联络、统一”
15.创作是一种创造,有新鲜的意味。
第一步、发现题材;第二步、留心与题材相关的生活经验。第三步、扎实的文字基本功——文句通顺,用辞正确。
16.学习知识,要以“充实自己,随时随地可以受用”为成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