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总七部,一个王朝尘埃落定。
遍览明史,最不忍的,是崇祯皇帝。身为一个人上人,吃的却是苦中苦。
一苦来自外界环境所逼,一苦来自内心煎熬无力。
明朝历万历、天启二朝,已是千疮百孔,再加上后来的魏忠贤,上下可说烂透,是烂摊子中的烂摊子。民间积怨极深,吏治腐败不堪,朝堂无可用之人,内忧外患,天灾连年。
就这么一个情况下,崇祯依然谋求中兴,忍辱负重,两年拿掉阉党,后谋求改革,启用人才。
只可惜阉党一乱,遗祸深远,再无贤臣,气节浩荡之士皆被清扫,民族一时元气大伤。
大明气数已尽,内部匪患愈演愈烈,再加连年灾荒,蔓延全国不可收拾。外部后金崛起,皇太极实力强劲,兵精马装,时时侵扰。帝国财政千疮百孔,国库入不敷出。
就这样的情况下,崇祯自律,简起居,日日勤政早朝,寡欲不好女色,甚至时时拿自己的内库资金饷军。急躁敏感猜疑是他的缺点,但也是儿时成长环境逼出来的。
朝堂上也曾大胆用人,且看启用袁崇焕时,破格由赋闲提拔至军事最高统帅,且登台拜将,条件全部答应,真真难得。后客观条件所限,杀掉袁崇焕,也是一声叹息。
奸臣当道,皇帝也是人,巧妙伪装下很难说该如何历史辩证的信任谁。
后内部民匪四起,扑杀不尽,都是大明的子民,想来崇祯也是煎熬,内乱不止,元气大伤。
关外皇太极起兵围困锦州,祖大寿一心死守,崇祯起倾国之兵相救,却因洪承畴糊涂一时,将大明家底基本全部赔上,余部被困山上,求援朝廷之时,皇帝该有多难,战略要地掐在大清手里而无能为力,内无可用之兵,心爱大将被困无力援手,只能眼睁睁看着等死。
作为一个皇帝,而且是一个自律有责任心谋求中兴的皇帝,无力回天无疑是最悲哀的事情。
内外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反观朝堂之上尽是酒囊饭桶,除了玩政治下黑手没一点本事。
崇祯此时心内作何感想?我不敢去揣度。
文臣可以攻击别人保全自己,搞圈子拉帮派选择性无视目前处境。武将可以聚拢自己实力以求自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算是最有气节的能臣志士也可以直面敌酋,费力拼搏后杀身成仁,留名千古。
但所有这些都与皇帝无缘,他只能站在山峰之上,高处不胜寒,虽看明白宿命,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这个过程,无疑是最痛苦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勇,余勇之后,是痛苦无奈的宿命等待。
明史记载崇祯帝的衣服都是补丁,且由自己的妃子亲自缝制,不用下人,走路不敢走快了,快了就会露出外罩底下的破布烂条。
看到这里,为他感到伤心。
大明三百年,能臣勇将辈出,为什么到了他这里就没有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人出现呢。
上天为什么不能派一个王阳明或张居正,来帮帮这个末代皇帝。
有人会说这是必然,因为崇祯误信馋臣。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作为一个上位者,历史的当事人,你身处其中只要不是特别拙劣的奸邪之辈,真的很难判断。
又或者有人说崇祯敏感多疑不信任下属,导致无可用之人。这么说来也全是泪,活在魏忠贤的权威之下,即位之初差点被废,宫内几无可信之人,换谁都会敏感多疑。
又说崇祯无雄才大略,无力挽狂澜之力。这是事实,但纵观两千多年帝王史,有能力力挽狂澜,称得上雄才大略的,又有几人,明朝三百年,当得起这一评价的也只有朱元璋与朱棣。
崇祯无大能,但他勤政、聪明、有责任心、有担当,他没有逃避,也没有学宋徽宗危难时让位于他人或明世宗不问世事只求仙,我觉得这就够了。
一代帝王,最终除衣冠,死时以发覆面,自缢于煤山,没有投降,没有妥协。
临终遗言: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