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月,天气更加炎热。蝉在枝头不知疲倦地鸣叫,从白天到夜里。这边刚刚公布录取结果,那边新的高三复读班又开始运转,落了榜的或者录取不理想、不甘心的考生纷纷加入了新一轮的大军,来年与应届毕业生共同冲刺,加大了高考的竞争压力,形成年年有复读的恶性循环。
这是一所乡级高中,办学条件简陋无比,如果说县一高学生比较受罪的话了,那在这里读书,比坐监都痛苦。教室里是一排排的长凳,一个学生的动作会传导到更多学生。宿舍无论男女,都是在尘土没脚的地上打地铺。食堂的门坏了,用一栅栏顶上。屋顶有几处漏洞,用塑料薄膜覆盖算是修缮。师傅做饭时,经常会从屋顶上掉下来鸟粪或沾着鸟粪的羽毛。墙上不时有老鼠爬过,有时跳到地上,完全没有顾忌。至于从面条锅里或稀饭锅里捞到一只老鼠的尸体,先是惊愕,后来都见怪不怪了。当时,这种状况很有代表性,每个乡都有高中,二年制。同时,也造就了当时的高中教育普及率的一个波峰。后来,乡级高中陆续全部撤销,转制为初中,农村的高中普及率就迅速降了下来。
风琴来到了这里,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压抑,除了最基本的交流,几乎无人说话。其实,对于物质条件的艰苦,风琴并没有多少知觉。压在她心头的东西是无形,巨大的,让人无法承受。同时,学业上的压力也让她喘不过来气。由于理转文,她要重新学习掌握文科的政史地三门功课知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性,她克服了学习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很快适应和跟上了复读节奏,朝着姑父指引的方向,一切出现了良好的开局。
风琴基本上不回去,继父会定期过来,挑个担子,送些吃的,穿的和零钱。有时候,也会给风琴姑父带些青菜、面粉什么的。从老家到这有十多公里,母亲是经历过旧社会的人,裹小脚,走不远,每次总让继父捎话给风琴。继父停上一会,说几句话,就回去了,连口水都没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