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时和同事聊天,聊到同事的女儿。
同事的女儿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长得特别漂亮,而我们一众叔叔阿姨在可爱面前基本上毫无还手之力,所以他的女儿就成了我们日常关注的对象。
如果我有这样一个女儿,可能就把她宠到天上去了,要啥给啥,吃啥买啥。但同事的老婆不这样认为,她觉得作为一个现代的小姑娘,一定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现如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千万不能摔倒在起跑线上,结果呢,她就给女儿报了无数学习班。学钢琴,学画画,学英语,学数学,学语文。
我们问孩子的爹,你女儿爱学么?孩子爹摇摇头,不爱呀,但她妈逼着她,她也没办法。
之前看过《最强大脑》的魏坤琳写过一篇答读者问。
读者问魏坤琳说,他家的孩子今年五岁,他听说他们当地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拼音班,风格特点是严格且有效。所以呢,他就带着孩子去这个培训班试听,结果是,孩子吓得使劲哭,然后他就把孩子带走了。当时他很担心自己的做法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经过这么一出,孩子对曾经喜欢上的课都产生了畏惧情绪,后来他又经常陪同一会儿,逐渐离开,情况才有所好转。于是他问魏坤琳,怎么做才是对的。
魏坤琳评价说,其实这位家长做得很对了,当他发现拼音班是专制教学的风格后及时离开,并且当孩子的恐惧延续到原本喜欢的课程后,给予支持,等他适应后退出,就是很好的做法。不过呢,魏坤琳也评价了专制教学,他说专制教学,其实已经把那部分不适应的人筛选掉了,所以才看起来效果好。但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学习并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靠外力胁迫确实能出短期效果,但孩子往往是因怕而学,不是因爱而学,这样的情况恐怕会导致后劲不足。
从这篇答读者问至少可以看出来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孩子学习是靠逼的,孩子有可能会变成“因怕而学”,而如果学习的动机是害怕,会有后劲不足的情况。二是,如果在一门学习课中逼孩子,孩子有可能会把这份对畏惧情绪延续到曾经喜欢的课程中。
父母让孩子学习是为了孩子好,这一点初心是没什么好怀疑的。但是“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如果有一个人活着一个组织,仗着为了某个成人好而控制成人呢?成人即使没有会不会有反抗的意愿?好比,政府告诉你,为了你未来的养老情况,你要多存钱,参加养老金保险项目。然后把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案摆到你面前,你只要做出选择就好,这时你会不会参加养老保险项目?
答案当然是因人而异的,但总体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会选择不参加。这个问题在当年的美国是个社会问题,如果你不参加养老保险项目,那么你到退休之后,收入水平会很低。而且,由于你的储蓄很少,对政府也不利,因为到时候你的养老问题还是要靠政府买单。
那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答案是“自动存”。
美国有一个叫做“为明天储蓄更多”的方案,只要是签了这份合约的员工,则会自动从他们收入中拿去一部分存储在养老金账户中,而且,随着员工工资的上涨,储蓄率也会随工资的上涨而上升。如果你觉得我不想存那么多,只要走个流程取出来就好。这个方案跟过去的做法相比,其实只有一个小小的改动,前者是在你存的时候设置选项,后者是在你取的时候设置选项,结果呢,就这一个改动,大大改善了员工的储蓄情况。就像是卖煎饼果子的大婶,问你加一个蛋还是加两个蛋,就要比问你加不加蛋的时候更可能多卖一个蛋。
这种方式既不是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也不是强行逼迫的“专制主义”,而叫做“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用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人做出更符合大家利益的选择。而提出“为明天储蓄更多”方案的泰勒,也因其卓越的贡献,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奖。
虽说一万个家庭一万种育儿经,但相比较强行逼迫,这种依靠引导的方式或许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比较开心、比较健康。
好比,如果想让孩子多吃水果少吃糖,那么就把水果放在显眼的位置,而不要在家里放一堆糖,结果呢,嘴馋的孩子就只能吃水果啦!再好比,如果想让孩子多读书,那父母就做到经常读书,并且经常以轻松愉快非教育的形式跟孩子交流书中的内容,那孩子就很有可能爱上读书啦!
说起来这感觉有点是在“套路”孩子,但是如果套路真很有效的话,尝试着用一用,又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