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上个月的清明节。
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祖先崇拜情结,即相信祖先会保佑家族的后代子孙。说起来也挺有趣,古时候家族的年轻一代为了家族的未来奋斗打拼,正当家的一代为家族发展保驾护航,指引方向,老去但未逝去的一代则为家族提供经验与智慧,就连已经逝去的祖辈也不得安宁,食了后人香火,便要发挥“余热”,继续为家族出力。
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一直是小农社会。这样的文明注重的往往是经验的积累,不是推成出新。的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即使是这样,也还是会出现一些新想法和技巧。但是,这就像酿酒一样,总是越酿越香,逐渐会产生新的口感味道,我们的社会便是这样“沉淀”着螺旋式发展的。因此,老一辈的经验尤其重要,且通常担任家族中重要的角色。这样的地位甚至不会因逝去而消失,后代们仍然希望得到帮助,哪怕提供一些威慑力,宗族祠堂便是如此才存在。
正因老一辈对自己家族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家族内部自行解决,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宝贝”可不能放到别家。
然而,当下社会已经不是小农社会了,大家鼓励推陈出新,无论是否真心,老一辈的经验随着社会迅速发展都愈发失灵,甚至成为了后辈的桎梏。但是,这些老一辈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是独生子女们。
老一辈的经验不起作用,但社会上还是保留了千百年来的思维惯性(家庭养老,养儿防老,魔幻的是社会上也同时存在因老人无用而恶行相向的群体,包括家人),转型是痛苦且绵长的。因此,在政府的养老制度形同虚设的这一阶段中,(如老年大学,老年特殊补助,特殊情况的老年医疗等等)独生子女们备受煎熬,夫妻两人需要照顾四位老人,再加上本身生存压力,根本不会有精力孕育下一代,可是没了下一代,独生子女们老了后谁来养老?政府吗?还是成为无用老人被轻视?可是选择养育下一代,会有多少资源来给到下一代,谁能保证我们的社会不会越来越蠢?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不婚,丁克,而这又与传统观念违背,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阵痛,独生子女们是被牺牲的一代,是畸形的产物,并在不久后,将成为社会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