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场”的概念,就是环境场。想让新的经验变成习惯,最好给自己设计一个场,在这个场里,你只做固定的事情。
比如工作的场里,只工作,学习的场里,只学习。虽然有时学习与工作,只有一个网页的差距。
改变自然发生
这是很刻意的练习,那如何让改变自然而然地发生呢?
之前有句话很流行: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
很有可能是,没有觉知,无意识重复某种痛苦的轮回。你可以问问自己,有没有在某件事情上不断陷入到同样的格局里?
很多事情只是理性的骑象人知道,但大象并不想改变,没有触动大象,以至于始终原地踏步。
有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要打动对方的情绪,也就是触动情感。
陈海贤老师说,当他做咨询时,来访者对他说:“道理我都懂。”他心里就会咯噔,坏了,这咨询没用。
因为当他说“道理我都懂”时,他其实在说:“你说的道理我不想听。”他已经把道理放到了很远的,跟他无关的位置上了。因为没有触动他的大象。
触动大象
那怎么才能触动大象,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呢?
先举反面的例子,我们习惯用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对方达到我们的预期。比如妈妈催促穿秋裤;老师批评学生,让他听话;公司用末位淘汰制让员工努力。
每当想改变时,我会分裂出两个自我,上进的自我总责备那个堕落的自我;堕落的自我,无地自容,觉得一无是处。然后就有了内疚和焦虑。
本以为内疚和焦虑可以帮助改变,毕竟:要想成功,就要对自己狠一点。但我经常是,一边内疚焦虑,一边拖延着,不想改变。为什么呢?
比如想改变一个人吸烟,那你要做的可能就不是让他焦虑,因为吸烟就是他应对焦虑的方式。很多时候,在外人看来的问题,刚好是当事人应对焦虑的解决方案。
身边很多家人不喜欢我看小说,于是施加压力,压力越大,我越容易沉浸其中。因为这是我应对压力的方式,就是看小说,如果没有了这个方式,可能会有更糟糕的方式,比如胃痛。
焦虑、恐惧、内疚的情绪,会让大象原地打转,更糟糕的是,内疚和自责会降低你的自尊和自我成就感,让你更加觉得自己是废物、一事无成、破罐子破摔。
同时要知道,那个被你责备的自己,正是要承担改变责任的自己。如果自己把自己骂的士气低落了,那哪里来到力量和勇气去改变呢?——陈海贤。
那你可能会说,身边明明有人高标准严要求,就取得了好成绩,他是怎么维持的呢?
根本原因
陈海贤老师,接下来讲了他的老师的故事,他最初学心理咨询,经常被老师批评,这里做不好,那里做不好。他情绪低落,既有对自己做不好的愧疚,也有对老师不近人情的不满。
直到老师,讲了她自己的故事,她最初做咨询时,拿了一个不容易做的个案,给她的老师米纽庆做督导。米纽庆让其他同学提意见,欧美同学们都说很好,很不错。
大家说完后。米纽庆说:“她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你们说她做的不错,其实在说,她只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了。”
之所以这样说,不停地批评你,挑战你,是相信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那一瞬间,陈海贤老师心里的大象被触动了,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从“我觉得你不好、做的不对”转变成“我觉得你能做得更好,我相信你,期待你”。
这是一种很棒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你可以感觉到爱和被滋养的感觉。
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严要求,而是在高要求背后,你对自己是厌恶、否定,还是爱与期待。只有后者才能触动大象改变。
爱与期待
最后,陈海贤老师讲了一个个案,主角化名欧阳。大公司,有很多优秀同事,身处同辈压力中,经常对自己说:“你还要混到什么时候!不要再这样下去了,别再堕落了!”
咨询中一直处于“道理我都懂”的状态。直到老师问她:从哪学来的对竞争的焦虑?
她想起了童年,三个同龄孩子,和三个暗中较劲、好胜心强的妈妈。每周六她们三个学钢琴,妈妈们在品头论足。
然后欧阳就很害怕弹钢琴,觉得她们三个妈妈是坐镇指挥的将军,欧阳三个是战战兢兢、奋力杀敌的小兵。
当欧阳意识到这一点,心里多了一个东西:对自己的爱和怜悯。因为这是妈妈的需要,不是她的需要。
你对自己好吗?是不是也在内疚和自责中自我折磨?也许你应该考虑一下卸甲归田,尝试与身处负面情绪中的自己和解。
你需要让你的大象,感知到爱与期待,这是一个人的生命力。生命因此得到滋养,没有这些,你会消极、封闭、枯萎。
期待你成为最好的自己。谢谢你的欣赏,希望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