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阴有雨
凌晨的一场大雨噼里啪啦下来,到天亮还没停止。习惯早起跑步的倪先生竟然撑着雨伞去马路上刷步。
我笑他傻,回说不走不舒服。
每天关注院子里的植物,发现无花果掉落,有些担心,幸好仅个别,不多。
柿子越长越可爱,但叶子上有虫咬的缺口。不能施农药,眼瞪瞪看着,静观其变。
9点钟,继续追星,俞敏洪的《东方甄选看世界》之甘肃。
边习字边收看某音。今天的东方甄选栏目,上午嘉峪关,下午塔尔寺遗址,由董某辉主持。
倪先生吃过午饭就回家,说去哪儿转转。去哪儿?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即将下来。
熬到三点钟,眼看雨停了,夫妻俩出门,步行去梅墩菜市场。
从厍源街到水阁桥,左拐,沿南港河一直往南。
南港,作为镇郊结合部,已经融入了镇区范围。前几年,我常去南港,那里有我熟悉的朋友、同事,比如顾大姐,比如阿菊、阿伟,还有文保单位“内省堂”等等。
老张先生家也在南港,他是蔷薇妈妈的舅舅……人虽不在,往事并不随风而去。
这几年的南港变化极大,曾经狭窄的通道宽敞了,汽车可以进出,老房子纷纷翻建,一幢幢新楼涌现。看到那条小石块铺就的路面,我立马想到文保单位内省堂,不由自主地走进去。
内省堂还在,只是换了容颜,摇摇欲坠的门楼改建成类似于马头墙的徽式建筑,砖雕没了,正面光秃秃。门楼背后应该还有董其昌书写的“续绍东阳”,可惜大门锁着,从门缝里张望,里面一片荒芜,三间平房破破烂烂。
左右都是居民新建的楼房,内省堂被夹在中间,只剩一小通道,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内省堂,我曾去过多次,也曾写过多篇文章。
继续往南走,眼前出现一片围起来的“标准式”菜地,然后看到“美丽乡村”——梅墩村南港。
南港,还得补充一点。明末,柳亚子先祖从外省搬来,早先住在南港,后来分出几支,搬到有“大”字的自然村,大港上、大义、大胜。现在的南港,依然生活着柳家后代,与内省堂相邻的居民都姓柳。
南港村直通梅墩露天菜市场。倪先生买鱼,我买玉米和香瓜。然后,夫妻俩沿南港边的水泥路返回。
过水阁桥,倪先生沿市河的厍源街往东而行。这是小镇最后的老街,依然保留着一些旧建筑,糖坊弄、三户里、张家里、梅家里……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北厍中学上学时,老街还有廊棚,这条路是学校与外界的唯一通道。记忆中,杨先生住在临街二楼;弄堂里有聂姓同学;王老师家有双胞胎姐妹;笨拙的七姑娘说1+1等于11;三郎的铁皮棚建在河边,他的小徒弟穿着花衬衫喇叭裤……
两条鲫鱼红烧,满满一盆,又有凉拌黄瓜、毛豆子炒丝瓜,倪先生煮了米饭。今晚破例,不喝粥,吃米饭,不散步,小酒咪咪,然后早早上楼孵空调。
《东方甄选》直播结束,翻看《上海饭局》,darling,腰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