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有和别人面对面的好好聊天了。
由于兼职,和一位外教聊了一个下午。
美国人,来深圳3年半了,游过中国的许多城市,刚到深圳一个月。
我们聊了许多的话题。
主见
他表示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孩子总是那么的“听话”?
他和我分享了他约会的经历。
他和一位31岁离异lady约会,结果刚到9点,lady 的妈妈就给她打电话让她回家了。lady 跟他说,会和她妈妈聊聊。他表示很绝望,让lady 回家了。
他不明白的是,一个成年人,已经30岁了,却没有一点主见,不能安排自己的生活,真的很可悲。
大部分中国的父母的想法是将自己的孩子永远的绑在身边,最好一辈子都不离开自己的视线。Is it selfish? I think so.
孩子们貌似也习惯了,愿意顺从自己的父母。当孩子有了主见,父母就开始慌了,害怕孩子的离开。父母养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婚姻
如果父母不接受你的另一半,你会怎么办?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当你把自己的另一半带回家见家长时,有的父母会坚决反对:如果你要和 ta 在一起,你以后不要叫我爸/妈。这让小情侣们非常的尴尬,他们就因此错过彼此了。
外教讲了在他们国家的情况,不管自己对象自己的父母喜不喜欢,只要接受她就好了。在他们那里,也有很多情侣并不是父母看好的,但父母还是愿意尊重孩子的选择,毕竟未来的日子是他们两的事,与自己无关。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能过得幸福美满。
我觉得吧,我来到这世上是来修行的,经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带给我的酸甜苦辣,并发现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育
一件demo 课要30分钟,一首律动➕3个单词。当只有两个孩子的时候,就显得特别尴尬了。
对于学龄前儿童,所有的学习应该以快乐开心为主,启蒙他们对英语的感知,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孩子很多很多的单词或者句子。
外教觉得很多学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许多英语口语并不好。他不明白的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没有办法和一个外国人顺利的交流。侧面反应了我们的学英语的目的在于考试,而不在于交流。我们教孩子句子时,总是单纯的提同一个问题,给出同一个答案。日复一日的practice ,你以为孩子终于能对话,却没有意识到,这同样也是一个repeat 的过程,只不过repeat 的是一个句子而已。
他来中国后,几乎没有见到小朋友在户外活动,大部分的孩子是在机构或者家里度过周末的。从周一到周日,无时不刻不在学习,总盼望着孩子们能学会所有的知识,未来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外国人
他来深圳之前,在另一座小城市。
每天上公交车,都会有人对他说:哇!老外,老外。然后就把手机拿出来,不停地拍照。刚到的一两个月,大家有新鲜感是难免,但是他说三年来,每天都是如此,每天被一群陌生人围着拍照,真的很奇怪。当我们到国外时,并不会被外国人当成稀有物种看待。虽然时常在网上看到报道,中国人在国后,留下许多不好的印象。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你,不是因为你是哪里人,而是你的行为招来的。
交流
他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人要坐在一起玩手机?
如今我们所说的聚会成了,一群寂寞的人,聚在一起各自玩手机,几乎可以做到零交流。拍个照,就完事了。以此证明聚过。
现在我们越来越怕与人面对面交流,总怕找不到话题可以聊,怕会冷场。如果我们长期被这种想法占据我们的大脑,那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开口说话了。
沟通交流同样是一种技能,需要我们不断地practice. 不要忘了,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不开口,那怎么沟通呢?
在他认为,有手机的便利之处在于,他经常和父母视频,看看自己的父母的情况,而不是当我们面对面坐下来聊天的时候,还各自低头玩着手机。
选择
对于我们的父母,总想着操控你的人生,希望一切都帮你安排好。
他的父母却在他成年后,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父母可能会给出他们的建议,但选择权在自己手里。
我们有个观点,只要不是违法犯罪的事,我们都可以选择去做,并不一定要按照所谓对的选择。没有一个决定是对或者错,不管结局如何,你都会去想要是选另一个选择,结果是否会更好?
当下的一切都是好的,未来的一切会更好。
只要选择自己的坚持,坚持自己的选择,结果必然不会太差。
结语
对自己的期望
1.环游世界,看看外面的世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树立自己的世界观。
2.多读书,以史为鉴。
3.做个有主见的人,不是固执。可以听听身边人给的建议,再做决定。
人生漫漫长路,只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总有一天你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Figh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