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例行散步,刚到廊桥,那长腔短韵的黄梅调又咿咿呀呀地在耳边响起。
黄梅戏是我们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也是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唱腔委婉清新,活泼流畅,唱词典雅抒情,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栀子居住的小城桐城,隶属于安庆,被人称为“黄梅戏之乡”,曾经被周总理接见过的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就是桐城人。黄梅戏,在我们这个小城,不是自夸,真的是人人都会哼上几句。栀子也自幼喜爱黄梅戏,一些经典唱段也可以像模像样的来上几段呢。
我居住的小区外面就是穿城而过的护城河,河上有一座廊桥。夏天一到,这里本是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纳凉的好处所。一天到晚都是人来人往,语声喧哗的。现在,这个地方又被开辟出了新的用途——沿河社区的退休老干部们自发组织了群众剧社,每天下午免费为市民们进行文艺演出,其主要活动就是演唱黄梅戏。
于是,每天下午两点刚过,廊桥上就格外地热闹起来。几张椅子“噼里啪啦”一摆,几面锣鼓“哐啷哐啷”一敲,几把胡琴“咿咿呀呀”一拉,没有舞台,灯光,服装,道具,只有几样简单的音响设备。可老人们往那儿一站,马上抖擞精神,甩开嗓子,像模像样地唱起来。
他们演绎的都是一些老曲目 :
“花开花放,花花世界,艳阳天春光好,百鸟飞来……”
这是苦情戏《小辞店》里的唱段。
“闻一闻花香,心也醉,尝一尝新果,甜透心窝。听一听乡邻们嘘寒问暖知心语,看一看花间人影舞婆娑……”
这则是《牛郎织女》中的经典唱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这段唱腔地球人都知道,是脍炙人口的《天仙配》里的。
……
不知为什么,每天唱来唱去的也就是这些老唱段,可是人们还是百听不厌,百唱不烦。听戏的人们也以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主,往往把现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有的时候,一座200米长的廊桥,竟有三四处这样热闹非凡的场子。
唱戏的老人们或二人深情对唱,或一人独当一面,或多人齐声合唱,形式活泼多样,声音婉转悠扬。那样认真,那样投入。锣鼓一响,他们就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就变成了戏里的人物:或是风流倜傥的儒雅书生,或是柔情似水的娇媚佳人,或是俏皮可爱的丫鬟书僮,或是怀才不遇的墨客骚人……
戏里人生戏外情。这些老人有的甚至年逾古稀,然而一唱起黄梅戏来,却依旧神采飞扬,中气十足,毫无耄耋之年的老态。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人生乐趣的追求,真是令人钦佩。
每当夕阳西下之时,那些老人们才收拾整理相关用具,结伴离去。夕阳的余晖撒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面,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明天,他们又将会神采奕奕地来到这里,登场亮相,为小城的人们奉上婉转悠扬的听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