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活在乡下,过年便是我和小伙伴那时一年中最盼望的了,因为到了过年家里无论多困难都会给孩子添一身新衣,大年三十可以吃到一桌“山珍海味”,大年初一会收到压岁钱。
腊月底,在外务工的爸爸妈妈们拎着大包小包纷纷回到家里,掏出从遥远的城里买的新年礼物,看着孩子们喜欢的样子,爸爸憨笑着掏出一支北戴河点上,轻轻吸了两口,仿佛一年在外的辛苦和不易都因孩子的开心而变得值得。
找天气不错的一天,翻出磨刀石,把年久生锈的斧头磨了磨,布满疮口和茧子的手指在斧刃上摸了摸,满意地点点头,揣着斧头,带着厚厚的棉手套向山上进发。
半个小时后走到山上的松树林,选一棵大腿粗细头冠茂密美观的砍倒拖回家。树干上挂上红灯笼,立在院子里。
腊月二十九,老家赶集的日子,露天卖场的案板上摆着一排排油腻的猪肉,“大姐,大过年的,来一块?这块好,纯家养的。”无论家里多困难,老妈都会买点五花肉和排骨。而老爸则是会买几挂大地红,外加一盘双响,而我总是央求着老爸给我买“呲花”。
腊月三十,吃午饭之前,老爸总会放一挂大地红和十个双响,象征着红红火火十全十美,即是对过去一年的怀念,也是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今天的午饭可以说是一年中最最为丰盛的一顿,红烧鲫鱼,炸带鱼,红烧排骨,炒蒜苔老四样便是必备的菜品。记得每年吃完饭我的脸都会烫烫的热热的,可能是太激动了吧,还记得吃完饭屋外的阳光总是很明媚。
大年初一,今天便是我一年中唯一没有起床气的一天,因为今天我可以穿上心心念念的一身新衣,还有那些可观的压岁钱。早上醒的第一句话总是“爸,过年好!妈,过年好!” 老爸老妈便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激动的我在被窝里将压岁钱叠好,放在满裤子都是兜的新裤子里,迅速起床,快速吃饭,准备找小伙伴去拜年,老妈总是让我把压岁钱先放在家,怕我不小心弄丢,但是每年我都不听。一群小伙伴挨家挨户拜年,总是把别人家果盘里好吃的糖果多装一点放在兜里。拜年结束,一边回家一边掏出压岁钱,互相攀比着收到的压岁钱。
十年过去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由乡下搬到了县城,但渐渐地对新衣服失去了兴趣,总是说没喜欢的,腊月三十的午饭变成了去饭店庆祝,告别了老四样,换成颇有卖相的山珍海味,却没了胃口,收到老爸老妈的红包,虽然数额翻了几十倍,但没有了那股兴奋劲,现在有钱买“呲花”,却也沦为了口中的幼稚。
那时候不富裕,但真有温暖的年味。
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