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震生平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戴震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三十八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四十年会试下第,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法有所抨击。
二、戴震理论
• 宇宙观
宇宙本体的“道”既包括物质性的“气”,也包括气的运动规律——“理”。他认为气是“道之实体”,理是气在运动、发展变化中的“不易之则”。
• 性善学说
在戴震理论中,仁义礼智都是人性,是人的道德。戴震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从实际生活(人伦日用)中产生的,而孟子的“仁义礼智根于心”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 仁智学说
仁,不但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生生不息”)的准则,也是人的道德的最高准则。他说:“至贵者仁。” 关于智,戴震认为是人的一种知觉和认识能力。人有智而物只有“觉”,这是由于人的能力大大超出其他动物。
三、凌廷堪的生平
凌廷堪(1755-1809),字仲子,一字次仲。安徽歙县人。少赋异禀,读书十目一行,年幼家贫,凌廷堪弱冠之年方才开始读书。稍长,工诗及骈散文,兼为长短句。
他仰慕其同乡江永、戴震学术,于是究心于经史。乾隆五十四年(1790)应江南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晚年下肢瘫痪,毕力著述十余年。
四、凌廷堪的理念
凌廷堪崇尚“以礼代理”,他主张圣人之学是礼学,不是道理的 “理”,而是礼仪的这个“礼”。他区分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理学,一种是礼学。道理之学恰恰能够造成人和人纷争,人和人的斗争,而不是和谐相处,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