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个大早,洗漱完毕去表姐家帮忙收拾东西,准备为外甥女布置新房,
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下楼拐弯就到。一进门就开始忙活,整理床铺、晾晒被褥。她家住一楼,出入倒也方便。一会功夫,她家的被褥就铺满了楼前的晾衣绳。
盛夏六月的天气,太阳火力全开的烘烤着大地,早晨的阳光也不甘示弱,裸露的胳膊晒着生疼。来回进出多趟,竟也面红耳赤、口干舌燥。
“这天气,中午给咱打搅团漏鱼鱼吃”姐姐边说边进厨房准备和面,“打搅团为啥还要和面,直接弄面水就可以呀。”我跟进去看个究竟,“这你就不懂了吧,洗完面筋的面水打的搅团更滑溜,就跟凉粉一样”姐姐笑着说,“吃货的智慧可真是高级啊”我不由赞叹道。说话间姐姐已经和好了面,静至盆中醒面,这是打搅团的第一步。
搅团,陕西关中地区的一道美食,又名“哄上坡”或者“水围城”。做法相对简单,水开撒入面粉或者和好面水烧开都行,边加入面粉或面水边不停的搅动,防止粘锅。这可是个技术活,火候、面粉、水量都要合适。多数人第一次试做,压根掌握不了火候。要么太软,成了白面稠粥,要么太硬,口感欠佳不甚爽滑。
哄上坡——顾名思义,就是坡下吃完走至坡头又饿了。当时饱腹感特强,甚至感觉撑得慌,可是它并不耐饥,上个坡就又饿了。相传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它就是穷苦人家的家常饭,这个说法我却不敢苟同。因为,我感觉打搅团并不能节省面粉,反而会用掉更多。等量的面粉,它做成油泼面不香吗?估计当时人们需要的就是即时的饱腹感,以应对高强度的劳作吧。
水围城——这是对搅团吃法最形象的描述。舀一勺热黏的搅团,盛入和好辣椒醋水的碗中,白的(小麦粉)或者黄的(玉米粉)搅团,就像一座小小的城堡,卧在红色的辣椒醋水中,(仅凭着颜色搭配,都觉得姿色可餐)故曰水围城。
醒面的时间,我们炒了韭菜葱花,泼好了辣椒醋水,还另外做了小葱西红柿汤汁。一切准备停当,姐姐开始洗面筋。
洗面筋,打搅团的第二个步骤。给刚才醒好的面团边加水边揉搓,将小麦粉里面的胶质混合蛋白质揉搓出来,剩下又白又亮全是淀粉的面水。洗好的面筋,可以上锅蒸熟也可以用水煮。煮熟后的面筋,筋道爽滑富有弹性,特别好吃。
开始打搅团了,姐姐直接将面水倒入锅中,边倒边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动,根据搅动的力度,不时加点热水调节面水的粘稠度。这火候,通常不好掌握。搅至稀稠合适时,调至小火,停止搅动,盖上锅盖闷熟。
陕西有句俗话这样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燃,屁股拧圆。可见,这打搅团不仅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一个体力活。
搅团终于出锅了,洗过面筋的搅团,晶莹剔透,滑滑嫩嫩,看着好有食欲。
姐姐先为我俩盛出两碗搅团晾着,太烫了不好入口。随后取出漏屉,我搭手扶着。一条条透亮的面鱼顺着漏眼,滑入提前准备的凉白开中,又长又细不规则的漂浮着,煞是好看。就这样,我们又多了一盆漏面鱼。
剩下的搅团晾到大点的碟子里,明天就是一盘Q弹的凉粉。
一锅搅团,三种不同吃法且冷热皆宜,可同时满足全家人的口味,这真是一道极妙的美食。
陕西搅团,欢迎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