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叫“职场35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35岁还在通过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哪里错了。如果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已经无力解决了。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我们的犯错的资本,那大学刚毕业的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如果你目前还觉得自己一塌糊涂,请在30岁之前努力弥补努力追赶——
明确目标,树立不断学习的能力,构建与初步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为30岁后实现质的突破打下基础。
一、知识体系与自我学习
1、自我教育一刻也不能停歇。
这个时代分秒在变,当你走出学校时,你学到的东西可能就已经过时了。
自我教育的途径有哪些:书籍、期刊、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微博、微信、专业论坛等
2、为何需要构建知识体系?
①信息碎片化:
信息化时代,知识不再系统化,而是越来越碎片化。如果我们经常看别人加工过的观点,那自己也会慢慢“迷失”其中。
②输出比阅读更重要:
阅读过多少信息不重要,输出了多少自己的观点才更重要。这也就是所谓知识的独特性,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③我们需要独立思考: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区分信息的真假,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比如前一阵白百何的离婚事件,有人说,炒作的吧,有人肯定是真的,更重要的是你听到信息后,你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看到一则新闻后,我们可以自己:
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的是否一定是事实的真相?
从我自己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从其他人的角度又如何看待呢?
你想要学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想要学会从多方位思考来判别事情的真伪,想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想要让信息对自己接下来的生活思考实践等有帮助,你必须能快速地从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调用“经验、理论和实践”等内容来帮你完成。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找到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好重要。
知识体系相当于骨架,有了这个架构,学习了新的知识,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位置,万物各得其所。
知识体现和我们的个人目标与关注点有关,你的目标决定了你的关注点,根据关注点,我们会有所取舍。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关注点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
二、根据个人目标建立关注点
我们的知识体系中要存放什么内容,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目标有关。
例如在微信公众号、豆瓣、知乎等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体育”、“军事”、“游戏”等话题都不会订阅。大学的时候,老师总说,我们学广告的,一定要很“博学”,学得越广越好,知道的越多越好,于是微博拼命“刷”,订阅号拼命“关注”......然而几年下来发现根本无法做到“博学”,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所谓的“博学”就是“哦,这个我好像听说过。”,然后就没然后了。
信息如海洋,我们有生之年是没有办法学习到所有的知识的,聚焦才是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第一步,也就是要先明确自身需要关注的层面。
李参在《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指出了我们的三个关注层面:
关注层面一:当前任务
例如我的当前任务:
品牌宣传片的制作、63期秋季刊杂志的编辑输出
关注点便是:留意广告视频的创意表现形式、秋季养生相关话题等
关注层面二: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关注长期目标的完成需要铺垫和了解的信息,以及一两年内需要完成的目标而要快速掌握的信息。
关注层面三:角色与责任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家庭、社会和组织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意味着我们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当明确自己在各个领域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后,我们就可以明确自己需要关注的领域。
例如你如果是刚生产完的妈妈,你会更关注婴儿喂养及辅食、育儿书单及电影等。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第四个关注层面,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我就关注了“多肉植物学”。
三、根据关注点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李参在《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分享了4个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1、建立收集箱
可以将印象笔记的默认笔记本设置为收集箱。用来存放未被加工过的信息。印象笔记有强大的收藏方式,让我们收集信息变得更加编辑。
如下图阅读微信订阅号时遇见好文章随手收藏到印象笔记。
2、为关注领域建立笔记本
3、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
存储并不等于掌握,信息被收藏到笔记后还需要定期进行处理和加工,需要进行命名,分类和加标签等步骤。
知识就在我们收集、加工和组织的过程中,从凌乱变整齐。每一条存储并加工过的信息,都可以在未来派上用场。我们只需要做的,就是养成收集、加工和组织信息的好习惯,让信息变成真正的知识,为我所用。
当知识体系建好后,我们就可以像吸铁石一样,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吸”进来。随着我们不断学习和积累,我们的框架将会变得越来越有内容,越来越丰满,而我们对知识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