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到金陵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电视里,老旧的黑白电视里不断播放着“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唱词。那时候还小,不太懂得金陵是个什么,直到后来慢慢长大,知道了这个着“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名头的城市,曾经拥有过那么多灿烂辉煌的往事。
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对于87版《红楼梦》印象太过深刻,所以对于金陵这座城市也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但是纵观历史资料或者影视作品,却很难看到从微观处着手的南京历史信息。对此不能说没有遗憾,直到我拿到这本《纸上金陵》恰好弥补了我的遗憾。
一、莫失莫忘,金陵沧桑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南京是中国古典文化和风雅文化的代表城市,代表着古典中华文明,有“天下文枢”之称。
六朝时期,金陵已达二十八万户,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也是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拥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这些沉甸甸的历史封层都让南京这座城市拥有着独特的人文风貌。
《纸上金陵》是从一张张被历史尘封的故纸讲起的。
民国时期的南京商铺鳞次栉比,很多店家为了招揽生意,或者扩大影响力会为自己的店铺刊制广告或者商标。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故纸就是昔日“一艺一能”的展示,为现代人寻访古迹平添一抹生趣。而且这些故纸内容繁多,涉及到的行业包括民国时期南京城的衣、食、住、行、服饰、娱乐、时尚等方方面面,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饮食和服饰这个两个类别。
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提到南京美食不能不说就是南京糕点,当我们翻开《纸上金陵》南京美食这一篇,仿佛跟随作者从老照片和旧广告中穿越百年时空来到了清朝末年,南京老字号“稻香村”第一次进京的时候。那时候的北方人第一次见到了南方糕点精致味美的一面。可以想象当稻香村生产的南瓜饼、姑苏椒盐饼、猪油夹沙蒸蛋糕、杏仁酥、南腿饼第一次露面时对于北方“饕客”们的冲击。
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初次去到南京,便尝到了梅花糕、青团、鸭油烧饼和芳婆糕的场景。对于嗜糕点如命的我,能一次性吃到这么多甜咸适口的糕点,不可谓不快乐。而这些造型精美、口味独特的糕点正是从一代代糕点师傅精益求精的务实精神传承发展而来的。真是让人感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直到今天北京稻香村和南京稻香村的故事依然在延续,带着各自的美好继续推陈出新演绎流芳美谈。
三、锦袍华贵淑女娇,玲珑曲折现苗条
民国时期的姑娘们为了美丽会精心搭配自己的衣着和配饰。旗袍高跟鞋仿佛被抹上了双面胶,怎么也去不掉彼此。
千年的封建礼教束缚,让整个中华女性被封印在麻袋一般的袍服之中,毫无曲线和美感。进入到20世纪之后,在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影响下,女子纷纷走出家门,开始争取权利的平等。这种进步的思想也反映在服饰上。最开始的服饰只是像男子一样的一截穿衣法,后来慢慢演变成为直板旗袍,而作为“先锋”城市的南京,率先开始服饰革命,“到大袖”成为时尚款式,为了行走方便,旗袍也是越改越短。虽然服饰革命也被守旧势力多次阻挠,但最后都随着思想的解放而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而高跟鞋也在同一时期受到爱美女孩子的欢迎。
“上海滩、南京城中红极一时的女界名流无不爱恋着,簇拥着高跟鞋,甚至成为小报的头条新闻。”这样缱绻优雅而又窈窕的身姿成了那个时代最美的风景。她们不仅仅是时尚的先锋,更是女性思想独立的先锋,直到今天伫立在南京新街口,仿佛依然可以看到那些俏丽的身姿灵动的身影,为各自的理想与希望在不断的奋斗与拼搏。
纸短情长,金陵百相
记述下以上美好景象的作者其实并非是南京人,而是天津专栏作家、民俗专家、传统广告文化研究与收藏家由国庆。他是近代天津历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天津理工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任《天津日报》美术编辑,曾任第三十九届世界广告大会学术顾问。出版有《再见老广告》《与古人一起读广告》等作品。
而作为《微南京》系列丛书的一部分,《纸上金陵》用一种微观视角为大家呈现出了南京百年民俗文化的缩影。书中收录了各式各样的南京民国画报,月份牌,广告,商标等图片。通过许多的文史资料,细腻的为我们展现了百年金陵盛貌,一副难得一见的百年金陵画卷徐徐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为我们拨开眼前的迷雾轻松窥见那个陌生又熟悉的金陵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