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对认知的解释是这样的:
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
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
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
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
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
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一个流行的说法,
将人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是最低级最原始的状态,
在这阶段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对自己、社会和世界缺乏敬畏与谦逊之心。
知道自己不知道。
比第一阶段稍有升级,
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盲区。
知道自己知道。
对事物有较为深刻的认知,
能抓住事物本质。
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虽未达到无所不知的状态,
但能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随时准备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能及时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
基于人的不同认知水平来划分,
哲学大师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等: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不知道自己知道”和“天地境界”很难达到,
这也只是对圣人先贤的要求。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自然境界”,
是普通人的水平阶段。
“不知道自己知道”和“天地境界”,
达不到这个水平阶段也足以过好人生。
比如在投资里,
“知道自己不知道”和“知道自己知道”,
如果做到这水平阶段,
就足以构建巴菲特强调的能力圈,
虽然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容易,
但普通人通过努力仍可以做到。
最高的境界是知行合一。
认知与实践是须相辅相成的,
不存在谁先谁后谁重要谁次要的问题。
王阳明说过: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巴菲特的投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
早期他更倾向于向外界传达他的投资方法。
比如如何挑选好公司,
如何给一家公司估值等,
各种数据、报表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随着投资经验与人生阅历的增长,
他越倾向于传达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思想,
阐述自己对于投资者、市场与公司的认知,
而逐渐弱化具体的实操层面。
芒格在早期就对认知有着前瞻性的洞察,
强调投资者心性、品格与思维方式的培养,
比如建立格栅思维,
这是一种认知方式的培养。
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时,
要求无忌逐渐忘记具体招式。
独孤九剑的玄铁重剑上,
八个字就总结了一生的武学精髓:
大巧不工,重剑无锋。
现实生活里的一些领域的专家、大V,
最后也往往走向返璞归真的臻境。
实践、技巧只是过程和手段,
是动态和表象,
认知才是更深层次的本质与规律。
一个人成为某个领域的终极大咖,
是群体中最接近该领域的本质与规律的。
有了这种实力,
才能有底气忽视具体的操作与技艺。
唯有认知,
才能指导实践走得正确和持久,
唯有实践,
才能验证和强化认知。
到了最后,
认知与实践应当归于一统,
和谐共生于投资者的整个投资过程。
正如有人说:
20年后的我们,
会像讨论今天的互联网一样讨论区块链。
任何重大技术的革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需经历低潮才能迎来真正的发展。
就和互联网一样,
它们虽然不会简单重复,
但发展的思路可以参考。
随着法律规范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
区块链技术或将很快普及,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造福于人类。
对于区块链的投资,
相信你的认知可以站在未来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