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触碰,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孤独体验,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
一个相当残酷的真实案例 :
20世纪60年代,罗马尼亚即将面临人口短缺的问题,时任统治者尼古拉·齐奥塞斯库颁布了一项臭名昭著的法案。
这部法案要求每对夫妻至少要生4个孩子,非特殊情况下的避孕和堕胎都属于违法。
这个法案持续了23年,在这23年的时间里,罗马尼亚比以往多出生了200万个婴儿。
但这样的政策,并没有给罗马尼亚的经济带来辉煌,反而催生出了一大批“不被需要”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原生家庭,无法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于是,大量的新生儿被遗弃。
这些被遗弃的婴儿,如潮水般涌入了孤儿院。
很多孤儿院因此不堪重负,每名工作人员平均需要照顾数十个儿童。
1989年,齐奥塞斯库政府倒台后,外界发现了这些如地狱般的孤儿院。
据后来的罗马尼亚政府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有超过20万被遗弃的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后来,美国广播公司把这段残忍的历史拍成了纪录片,片中的内容让人震撼。
这些儿童像是被扔进了仓库里。
他们跟人接触的机会,仅仅是喂食和换尿布的时候。
除了工作人员机械的动作和冷漠的表情之外,再没有人对他们进行爱抚和拥抱。
他们也没有玩具,很少爬行和走路,活动范围仅限于脏兮兮的婴儿床。
这些孩子从孤儿院出来后,有一些奇怪的行为,他们经常前后摆动身体,用头撞墙。
这和没有母亲养育的灵长类动物,进行自我刺激和自残时的表现非常像。
后来也有科学家对这些孩子进行了持续性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孤儿院的成长经历,给其中很多人的身心,造成了持续性的巨大伤害。
尤其是他们的认知和情感能力,都有着明显的缺陷。
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身体触碰,是造成这些缺陷的重要原因。
你可能听过那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这是有记录的对身体触摸最早的研究。
研究人员为幼崽猴做了两个母亲的模型,一个是用金属做的妈妈,其乳房部位连着奶瓶,小猴能在金属妈妈这里获得食物;
另一个是绒布妈妈,身体柔软,但没有奶瓶,小猴不能在这里吃到食物。
结果发现,幼崽们普遍更喜欢没有食物的绒布妈妈,紧紧和它搂在一起。
只有当饿了的时候,才会去金属妈妈那里,吸上几口奶。
据德国格伦瓦尔德教授介绍,触觉,被称为是“所有感官之母”。
灵长类动物的指尖极其敏感,它们的指尖上覆盖着的角质层汇集了丰富的神经末梢、血管和腺体,每个指尖上平均有600个压力和触觉感受器。
通过这些感受器,我们感知世界,感知自身和他人的躯体;
通过这些感受器,我们与外界建立起联系,与世界相互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触觉存在双重的传导和编码系统。
其中一种系统是触觉的基础功能,用来感知外界事物的大小、形状和质地,属于触觉的辨别成分。
而在人类身体的皮肤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C触觉”的传导纤维,主要负责触觉的情绪成分,与触摸的愉悦感受有关。
这种负责情绪感知的触觉功能,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孤独”话题密切相关。
那些用来表达爱、关心、欣赏等感情的触摸行为,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情感触摸(affective touch)” 。
格伦瓦尔德教授说,除了提供必要的生存、成长条件外,身体接触产生的刺激,还可以增强人的免疫系统,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
善意的触摸也能够缓解恐惧感,使呼吸平稳,骨骼肌也会更放松。
触摸还会刺激催产素的分泌,使我们的血压降低。
人类如果没有视觉、听觉或者嗅觉,依然可以存活下去,
然而一旦失去了皮肤触觉,不能被触碰或者抚摸,便无法正常成长。
人类无法获得身体接触时,会感受到极端的焦虑,他们会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从而长期生活在恐惧和压力之下。
这些都是“情感触摸”所带来的影响。
情感触摸,归根结底是一种主观体验。
不同的人对摸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比如,来自母亲的触摸,代表着抚慰、关注和爱,经常得到爱抚的儿童,会逐渐将这类触摸与照顾者的爱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对身体触碰的积极内在体验模式。
而与之对应的是,被剥夺触觉。
有过被虐待经历的人,甚至会发展出对触摸的消极内在体验,他们往往厌恶、害怕被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