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篇扎心的文章,题目是《你和最好的朋友没有聊天记录》,而我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还以为自己为数不多的朋友都是岁月大浪淘沙留下的珍珠。可疏于维护,珍珠也会蒙尘,不复原来的灿烂夺目,就如同臧天朔唱的《朋友》的歌声一样,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静静的待着。我总是安慰自己,友情不会消退,只要有一个契机,我们就会重新聚在一起。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凭什么这么自信?于是,我编好一条微信,嗨!最近好吗?在忙什么?有时间我们一起吃个饭吧。在通讯录几千人中选定了三个人。
第一个是阿芳,她是我到郑州以后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我们年龄、兴趣、爱好和眼光都很接近,连身材都差不多,衣服都经常换着穿。最盼望的是到休息日,我们可以一起手拉手的逛街,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收获了大包小包的战利品。随后,我们还会到心意的小店吃点儿好吃的,顺便约一下下次的碰面地点。
不满足于短时期的作伴,阿芳还帮我介绍了男朋友,就是我后来的老公。因为她老公也是江苏的,这下,我们就算回到老家,也可以在一起了。
后来我们各自有了孩子,家庭收入也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她有了新的朋友陪她逛街,而我也总是忙东忙西。
她会回复我吗?
第二位是焦姐,我们是在一次聚会上认识的。为了感谢焦姐第一次见面就对我产生的信任,我放弃正在做的工作,跟焦姐做了保险。那时我们都没有钱,也没有人脉。焦姐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业务主任,而我的加入才让她有可能梦想成真。
我们互相鼓励,场景模拟,学习业务知识,每天陌拜,不断遭受拒绝和打击。后来,我成功转正,她也顺利晋级。
后来我感觉发展无望,离开了保险公司,而焦姐经历了一段晃荡波折之后,发展越来越顺利,现在她已经是一名保险公司的高级业务经理。
她会回复我吗?
第三个是艾米,我们是在草地上带孩子时认识的。第一次见面,她冲我微笑一下,从婴儿车里拿出一个布袋子,放到她旁边的台阶上,邀请我坐下来和她一起玩。
我们越接触、越聊天、越感觉相见恨晚。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同样的坚强和坚韧,同样的做事风格和同样的价值观。
孩子半岁时,艾米上班了,一直让我羡慕人生圆满的艾米,爱人却突然抑郁,夫妻关系也跌入了谷底。
她最难过的时候,我始终和她站在一起。帮她介绍心理医生,给她推荐家庭关系经营方面的书籍。现在她的生活已趋于平静。
她会回复我吗?
“叮!叮!”是微信收到回复的提示音。
“你在哪里?我去找你。”是焦姐的回复,后面还附带一个非常开心的表情包。
“我五点下班,你坐地铁到保税区,我接你,请你吃烤肉。”是艾米的回复。
看阿芳久未回复,我点开她的头像,看见她设置了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近三天,她也没有发布任何的东西。
我心里一紧,我又弄丢了一个朋友,是我疏于联系,让曾经无话不谈、形影不离的朋友瘦成了朋友圈里的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