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地追求阅读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确实特别有感触,现在的营销号总多,比如某薯、公众号等等,都有大量做快速阅读的分享,各种渠道在不停做这种推广,有时候看到某某今年看了一百本书,某某晒做了几百本书的读书笔记和分享等等,营造各种的阅读焦虑,仿佛知识的吸收已经跟不上大多数人。
实际上,如果只是短时间应对需求,比如要做个方案,需要简单参考之类,问题不大,可是想要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快速阅读感觉就像吃快餐,虽然填饱了肚子,却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大脑,当时引经据典的参考摘录,问题似乎不大,但是,真要反向输出甚至日常运用,却没有效果。
最初因为羡慕他们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关注过一些类似的up主,可是,后面深入的去翻他们的号,却发现,很多的内容都是在反复强调读了多少书,如何快速阅读,但是,却很少真正去分享,这些书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于是不停有人加入这个群体,似乎读了很多书,可是细问读了什么,有什么可以输出的方法,如何进行运用,却似乎有点苍白。
正如201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根据之前的145项研究数据对“速读是不是可能的?”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了如下结论:
1、提升阅读速度会导致对内容的理解程度降低(理解和速度是无法并存的关系)。
2、在决定阅读速度和阅读时间的要素中,眼睛的转动以及周边视野所占的比例不到10%。
也就是说,在使用快速阅读的读书方法时,书的内容几乎不会留在大脑中。
据说在速读协会主办的速读比赛中,冠军获得者用47分钟读完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
当被问到读完这本书的感想时,这位冠军总结道:“这是一本让人停不下来想要继续阅读下去的好书,书的内容真的非常有趣;这是一本在孩子们之中也很有人气的书,书中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场景,但是,也有比较悲伤的场景。”
所以,作为技巧的速读法,实际上可能知识跳跃式阅读,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所能收获的也只是读完之后的心情而已,并没有实际性的知识停留在大脑。
所以很多的分享都是重复强调数量和阅读方法,但是对于本人的实际运用和帮助并没有什么实例去印证,当然,也可能有,比如大家羡慕这样的阅读速度后大量的关注所带来的流量,可是,真正有什么长远的帮助,可能我已经减少了同类的关注,暂时没有看见了。
所以,对于阅读,我还是更赞同深入的进行纵向学习,除了只是为了放松心情而进行的阅读外,先思考自己想要获得什么知识,然后再去找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最终进行知识的吸收和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