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平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用了不多的笔墨写灵宝人耳熟能详的“鸡鸣狗盗”的故事。一位狗盗、一位鸡鸣两个无名英雄,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关键时刻救了孟尝君一命,改变了当初人们对他们歧视的目光。也让人们深刻领悟“做人不可貌相”“小人物也能成大事”的道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个无名英雄,在后来孟尝君被罢官后,也和三千食客一样选择逃离了孟尝君,并没有做到患难与共、善始善终。而在这场树倒猢狲散的闹剧中,唯独有一个食客并没有临危抛弃孟尝君,反而凭一己智慧和胆略帮孟尝君度过难关,赢得转机。这个特立独行、救其于水火的食客就是冯欢。
弹剑而歌有话说
冯欢久闻孟尝君好客的美名,远道而来投奔孟尝君。初次见面,这位穿着草鞋的客人,倒没给孟尝君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孟尝君问:先生远道而来,可有什么见教?冯欢说:听说您乐于养士,我因为家贫想归附您谋口饭吃。孟尝君没再说什么,便把他安置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要说在乱世中,能有安身之所、也能吃顿饱饭就不错了,一般的食客也不好意思对主人提供的条件说三道四。而冯欢显然不是一般的食客。在住所的十天时间,不时弹着随身带的那把剑(也是唯一的行李)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吃饭没有鱼。”这话传到孟尝君耳朵里,孟尝君便让他搬到中等食客的住所里,吃饭有了鱼。可是冯欢并没有停止弹唱,他还弹着长剑说:“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孟尝君听了之后,又把冯欢迁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进出都有车子坐。按说,这下总该满意了吧!错!冯欢又说了:“长剑啊,咱们回家吧!没有办法养活家。”孟尝君再好客,这下也真生气了。
太史公没有交代下文,咱也不好揣摩冯欢碰了一鼻子灰后的行为。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我们甚至会觉得冯欢拽的有点过分。还没怎么建功立业,就不停地索要待遇。照常理说,一般的士都脸皮薄、不太物质,这也有了“两桃杀三士”的事情。而这个冯欢显然不是常人,不局限于俗套。他肚子里有委屈,能够直接表达出来,不会窝在心里暗自流泪,是灵宝人常说的“有话说”。往往像这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才能实现有效沟通,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标。否则,自己肚里想吃葱、嘴上乱哼哼,谁能知道你想吃葱呢?话题扯远了,总之,冯欢弹剑而歌,虽然没有实现最终目的,也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境遇,这种敢说敢做的性格也是他的一大特点吧。
巧收积债有实招
“居期年,冯欢无所言。”过了整一年,冯欢没再说什么。孟尝君并没有彻底忘记这个默默无闻的食客。虽然孟尝君当时担任齐国的宰相,受封万户于薛邑。但他食邑的税赋养活不了三千多食客,就派人到薛邑贷款放债。由于年景不好,借债的人多数不能付给利息。孟尝君接受门客的建议让冯欢去薛邑收债。冯欢到了薛邑索要欠债得到十万钱。这笔款项并没有送回去,而是酿酒买牛,杀牛炖肉,置办宴席,然后召集借钱的人,带着契据参加宴会。宴会上,冯欢拿着契据和大家一一核对,能够给付利息的,给他定下期限;穷得不能付息的,取回他们的借条当场烧毁。并对大家说:“孟尝君之所以借钱给大家,就是给没有本金的人提供本金让大家发展本业,之所以要利息,是因为没有钱财供养宾客。如今,有还债能力的,约定日期还债;没有能力还债的烧掉借据废除债务。大家开怀痛饮,遇到这样的封邑主人,大家怎么能够背弃他呢?”在座的人都站起来,连续两次行跪拜之礼,感谢孟尝君的宽限之恩。孟尝君听到这事以后,大怒,派人把冯欢召回来,质问他问啥那样做。冯欢说:“不多居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一席话说得孟尝君拍手称赞。
催收积债确实是个棘手难题,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即使到现今法治社会,还有形形色色的老赖,还有各种执行难。冯欢在处理这事上首先是比较务实,通过扎实的调查,摸清了欠债者的还账能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决策,而不是高高在上、纸上谈兵,不看秤冒抓盐。其次是对症施策,对于有能力偿债的,约定期限,催收欠款;对于确实没有能力偿还的,烧掉债券,落个人情。再者是善谋长远。能从维护孟尝君声名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待眼前的得失,不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当然,限于当时通讯比较落后,在处理这件事上冯欢也有没请示就行动、先斩后奏之嫌,我们现在也不能苛求古人。不过,作为当事人,冯欢一定清楚自己这样做,孟尝君会有何种反应,也一定提前想好了应对之策。他坚持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充分表明他对掌控局面的高度自信和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畏担当。
借力打力有担当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再次考验了孟尝君和他豢养的三千食客。“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孟尝君声高震主,没有功成身退,被齐王找了个理由罢了官。正如晴天霹雳,忽然从人生巅峰跌落,对每一个奋斗者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能经受住的不知能有几人?事情还没有一次坏到底。“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到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紧急时刻,忽然发现树倒猢狲散。原先自己养的那么多食客临危竟然跑得比谁都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孟尝君心里的滋味真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大家见风向不对纷纷跑路的时刻,有一个人却及时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冯欢!冯欢曰:“借臣车一乘,可以入秦者,必令君重于国而奉邑益广,可乎?”正在逐渐沉溺的落水者,忽然抓到了一颗稻草,肯定会激发强烈的求生欲望,何况这个冯欢还是此前有过一次实战考验的。“孟尝君乃约车币而遣之。”冯欢凭三寸不烂之舌,给秦王晓以利害,秦王同意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欢又赶在秦王使者之前,游说齐王,劝齐王重用孟尝君,以免孟尝君入秦后,帮助秦王成就霸业。齐王果然采纳了冯欢的建议,不但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孟尝君不但官复原职,封地还多了一千户。冯欢力挽狂澜,反败为胜,圆满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世事洞明有眼力
人生如梦。一会儿从山尖跌落谷底,一会儿又从谷底反弹到山尖。那些当初夺门而逃的食客,见孟尝君官复原职,又纷纷返回来了。此时此刻,人性的弱点暴露得太充分了,就是趋利避害,也要顾点颜面吧!何况还是背叛对自己曾经有恩的人,这样反复无常也实在太尴尬了吧!所以,当孟尝君对冯欢说了下面一番话,大家一定会深表理解。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经过大风大浪的孟尝君说点气话,甚至真的唾到那些食客脸上,也是人之常情。事情到这一步,如果冯欢也支持孟尝君这样由着自己的性子,那倒显不出冯欢过人的一面。冯欢对孟尝君拜了一拜,曰:“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之知乎?”又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都说肚量是委屈撑大的。成大事者必有大胸怀。如果孟尝君由着性子对那些忘恩负义之徒唾弃一番,心里是痛快了,却不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说不定还会扩大对立面,增加以后事业的阻力。当然,冯欢一席话,也不能是看作对那些忘恩负义之徒的辩解,可以看做是对孟尝君说的宽心话,帮他洞明世事,疏解怨气,不在气头上做出糊涂的举动。有士如冯欢者,孟尝君大福气也!
冯欢,真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