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ng rú yǐn]
香薷饮是古代富贵人家夏天常备的一种解暑汤。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对香薷饮,一定不会陌生,书中第二十九回有:“黛玉一行哭着,一行听了这话说到自己心坎儿上来,可见宝玉连袭人不如,越发伤心大哭起来。心里一烦恼,方才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承受不住,“哇”的一声都吐了出来。”
香薷饮,中医方剂名。出自《圣济总录》卷三十八。主治霍乱吐泻,四肢厥冷。又有别称为:香连饮子(《杨氏家藏方》卷三)、黄连饮(《普济方》卷二〇一)
功效:适用失眠、心肺呼吸不畅、口渴、恶心呕吐、清热解表。把香薷、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一起放入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即成。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发汗解热作用,并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对肾血管能产生刺激作用而使肾小管充血,滤过压增大,呈现利尿作用。因此,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既可预防感冒,又可增进食欲。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香薷饮有详细介绍——香薷饮主治伤暑,“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到了清代,香薷饮的种类变得多了。清代汪昂编写的《医方集解》中介绍了散暑和脾的“四味香薷饮:香薷〔一两〕、厚朴〔薑汁炒〕、扁豆〔炒五钱〕、黄连〔薑炒三钱〕、冷服”;如果四味香薷饮去掉扁豆,就是“黄连香薷饮,治中暑热盛,口渴心烦,或下鲜血”;如果四味香薷饮去掉黄连,就是“三物香薷饮,治伤暑呕逆泄泻”。
如果三物香薷饮再加茯苓、甘草,就是“五物香薷饮,驱暑和中”;如果五物香薷饮再加木瓜,就是“六味香薷饮,治中暑湿盛”;如果六味香薷饮再加人参、黄耆、白朮、陈皮,就是“十味香薷饮,治暑湿内伤,头重吐利,身倦神昏。”如果三物香薷饮加乾葛,就是“香薷葛根汤,治暑月伤风欬嗽”等等,这些在清代汪昂编写的《医方集解》中都有介绍。
香薷是香薷饮的主要原材料。清代李调元写的《南越笔记》中提到了香薷:“有曰香薷,生石上,叶似白苏,甚香柔。煎水及为饼,消暑散肿。”明代龚延贤编写的《药性歌括四百味》中有:“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陈久者佳。)”
香薷又名蜜蜂草。在清代李汝珍写的《镜花缘》中,群芳聚会对对联,褚月芳道:“我出‘蝴蝶花’。”姚芷馨道:“我对‘蜜蜂草’。”紫芝道:“这个只怕杜撰了。”耕烟道:“姐姐刚才说过:‘只要见之于书就可用得’。‘铃信草’既是沙参别名,他这‘蜜蜂草’就不是香薷的别名么。”香薷还有香柔、香茸、香菜等名称。
香薷还可治疗水肿。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中有:“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还有“深师薷术丸”——“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
古人还用香薷来治疗口臭。唐代孙思邈编写的《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香薷一把,水一斗,煎取三升,稍稍含之。”
在这炎炎夏日如果能来一杯
香薷饮[xiāng rú yǐn]
那最好不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