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都100了。
最近都不怎么更新,如果不是要交作业,估计就这么懒散的把写作荒废了。
我们虽然写的不怎么样,这也是叫写作,毕竟干什么都需要一点仪式感。要赋予我们写的东西一个文艺点的名字。
今天看了两篇育儿文章,我用自己的理解回顾一下。
育儿书里面一直比较火的一个概念就是对于孩子的共情。
孩子哭了,我们需要共情,孩子特别生气,我们也需要共情。
很多人在孩子哭的时候,也用了共情这个方法,但是都说见效不大。
之前我好像也用过,后来不想共情了,感觉也是还哭哭啼啼,我比较喜欢用的方法,你想哭 ,你就哭吧,哭完了再来找我。
这个方法肯定有效果,当孩子把情绪发泄完了之后,他的心情会好很多。
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和其它小朋友打架哭过之后还可以继续开开心心在一起玩耍的原因。
而我们用的共情方法不对的地方,就是我们希望孩子哭的时候,能尽快的不哭,因为太烦人了,孩子压根感受不到我们的共情。
我们一直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对你用了共情,我理解了你,所以你应该可以马上不哭了吧。
因为太多时候,我们用的育儿方法没有效果,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去理解孩子的世界。我们一直在我们的世界去思考问题。
所以你学的育儿方法没有效果。
因为真正的共情,是理解孩子当时的感受,用心去理解他为什么会哭,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嘴上说,我知道你很难受,所以你特别想哭。。。
有时候这样的话语,不带有任何感情,只是一味的像个机器人一样重复。孩子怎么能感受到家长的共情呢。
育儿这条路,是一条很远很远的路程。
需要每天坚持学习一点育儿知识,也需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去思考和总结,我这样的教育方法对不对,你希望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这是一条付出大于收获的路,可能你付出了百分之100,最后的收获确实10%的结果。
真的是这样。
当有时候想清楚你学习育儿是为了什么,你学习一些东西又是为了什么,找到其中的意义,是很容易坚持下去的。
学生时代没有认真养成好习惯,进了社会想真正养成好习惯,真的很难。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这句话用到现在同样适用。
现在不努力学点什么,老了更加的伤悲。
育儿这条路需要很多的耐心,现在的耐心和以前去比较,还真的有进步。
现在的育儿观,也在随着自己年纪增长,而变得慢慢成熟。
我们本来都在慢慢琢磨人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个需要花一生去思考的问题。
或许,到老了,都想不明白吧。
但是没关系,人生这条路,本来就是每天思考,每天进步,每天重复的路程。
其实你的人生,只属于你自己。
你想过成什么样,也取决于你自己。
每天到这个点,都想困的睡觉。
而我每次都会允许自己先把瞌睡睡好再说。
先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