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一个视频:7月12日,山东济南的街头,正下着大雨,一位母亲当街“教育”自己的女儿。从画面中可以看到,这位母亲自己撑一把雨伞,女儿大约十一、二岁,淋着雨,总想靠近母亲。
但只要她一靠近,她母亲就用脚去踢她,嘴里骂着“滚”。后来,一辆出租车来了,那位母亲想上车,女儿想跟上去,却被她母亲指着她,要她下跪。在母亲声嘶力竭的喊声中,这个女儿跪在了雨水里。
这个视频引来了网友的愤怒。有人说:“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位母亲的做法都过了。”
确实如此。
在这场争执中,母亲完胜女儿。女儿输掉的,不仅仅是一场争执,而是自己的自尊与自信。母亲赢了女儿,让女儿成为了一个失败者。这,应该不是教育的初衷吧?
或许是孩子犯了什么大错误,让这位母亲如此歇斯底里。但这位母亲,对孩子又打又骂,不是“滚”,就是“跪”,除了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之外,我没有看到一点“教育”的影子。
难道羞辱了女儿,女儿下次就不会再犯错了?她就会长记性了?这是一般家长的教育误区,认为若想要孩子做得好,首先要让他感受糟。
其实恰恰相反,孩子只有在受到尊重、有尊严的氛围下,才能培养出价值感和责任感。
关于教育,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可以检查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效。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是否学到了有价值的人生技能和社会技能,是否培养了良好的品格?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价值观和归属感?
如果都没有,那么那样的教育不仅无效,而且可能起到负面效果——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伤害孩子的心灵,破坏了亲子关系。
当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愿我们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赢了”孩子,而要“赢得”孩子。